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奥地利
1927年,私有政治武装出现 当社会民主党组织起褐衫同盟队时,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也组织起了名为“海姆瓦尔”的私有武装。
1930年2月6日,同意大利签订友好条约
1933年,纳粹骚乱 这次骚乱是由于纳粹党在德国的胜利而激发起来的。在6月19日纳粹党在奥地利被取缔之前,纳粹煽动者一直策划着在适当时机举行示威游行。尽管纳粹党被解散,但其在奥地利的煽动活动和恐怖行为一直延续着。
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总理陶尔弗斯被暗杀 纳粹分子在维也纳的暴乱把日益敌视的奥德关系推向恶化的顶点,最终导致了奥地利总理陶尔弗斯被暗杀。德欲出兵干涉的企图被意大利和南斯拉夫部队在边界地区的动员所吓阻。希特勒否认德国与这次暗杀事件有牵连,并宣称断绝同奥地利追随者的关系。
1936年7月11日,德奥签署友好协定 墨索里尼极力怂恿该协定的签署,其目的是讨好德国人,以便获取德国对其行动的支持。
1936年10月10日,许士尼格总理采取独裁统治 许士尼格解散“海姆瓦尔”,同时组建民兵武装“祖国阵线”。由于纳粹重新在奥地利活动,许士尼格因惧怕德国的干预而竭力从法国及小协约国寻求支持。
1938年3月11—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 希特勒亲临维也纳宣布德奥合并,恐怖统治随之而来。
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丹麦、挪威和瑞典
随着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团结,把集体安全作为各国努力的共同目标。
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
芬兰
芬兰最初所奉行的政策,同其余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如出一辙。后来,它认识到了希特勒上台后给波罗的海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寻常变化,遂企图在德国和苏联之间保持平衡。
波罗的海沿岸诸国
纳粹在德国的上台促使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寻求同苏联改善关系,以建立一个坚固的防线来对付德国的可能干涉。稍后,三国都采取了一些独裁措施,其目的是加强统治地位,以利于抵抗德国的入侵。
苏联
1924—1926年,权力斗争时期 随着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共产党领导人之间发生内部冲突。
1926年7—10月,斯大林获胜 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拉迪克和其他领导人被排除出苏共政治局。1929年1月,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
1926年8月31日,同阿富汗签订友好条约(参见第十九章→南亚和西南亚→阿富汗→与苏维埃签订条约)
1926年2月9日,《李维诺夫协定》 该协定与《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相似,由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五国在莫斯科签订。
1929年12月22日,《中苏协定》 该协定解决了在中国东北铁路问题上的争执(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中俄边界冲突)。
1932年7月25日,苏联同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苏联同法国也签署了类似的协定。出于同日本关系恶化的忧虑,斯大林政府才做出了上述同欧洲邻国改善关系的决定。稍后,苏联积极参与裁军会议(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所做的努力→日内瓦世界裁军会议)和寻求国际合作。这些活动标志着苏联进一步登上了国际社会的政治舞台。
1933年11月17日,美国承认苏联 双方的贸易关系随之展开。
1934年4月4日,苏联同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互不侵犯条约延期 这些条约的有效期延长到10年。
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 苏联通过支持法国在东欧的结盟计划,成为集体安全体制的积极倡导者。
1935年5月2日,法苏联盟建立 该联盟完全针对德国而建立,旨在反对希特勒的统治。
1935年5月16日,苏捷联盟建立 由于德国担心苏将在捷建立一个对德作战的空军基地,故此举使德国大为恼火。
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第三国际召开大会 苏联决定站在民主国家一边反对法西斯国家,遂号召各国共产党反对派停止反对本国的军事拨款,支持本国政府。
1936年7月,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1938—1939年,对日不宣而战(参见第二十章→东亚→日本→同苏联不宣而战)
1938年9月,德捷危机 在危机中,苏联支持捷克抵制德国的无理要求。英法则偏爱调停而不是像苏联那样支持解决危机。结果,在慕尼黑通过妥协解决危机后,法苏盟约几乎被取消,苏联因其立场而在欧洲陷入孤立。
1939年3……6月,英苏谈判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梅梅尔的行为绐英国敲响了警钟,迫使其政策发生转向。英国极力要求苏联加入“共同和平阵线”以阻止德国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入侵,苏联人则主张建立一个全面的互助同盟,包括保证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不受侵犯。
1939年5月3日,苏联政策转向 被认为亲西方的苏联外交部长M.李维诺夫突然被经常公开抨击英法的V.莫洛托夫所取代,这意味着苏联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变。虽然同英法的谈判仍在进行,但在6—8月苏联人却在谈判桌上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签署草案来表达其对西方国家的不信任态度。
1939年8月27日,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敌人突然结成外交盟友的现实,彻底击碎了西方的侥幸心理。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苏联成为一个“慈善”的中立国。
1939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 波兰被德国和苏联两大军事强国按照秘密条款瓜分了'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39年)→波兰战役)。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苏芬战争)
1939年12月14日,苏联被逐出国联
1940年6月15—6日,苏联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1941年4月13日,苏联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考虑到德国入侵威胁的日益增长,斯大林为确保东线和平,决定同日本签约。此举正中日本下怀,因为它也希望在向东南亚冒险扩张之前,确保其北部的安全。
捷克斯洛伐克
1933年2月,小协约国重建 此举是因为新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具有扩张的潜在危险。
1933—1938年,苏台德地区颠覆活动 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300万日耳曼人因纳粹煽动而变得极端狂热。
1935年5月16日,同苏联签订双边互助条约 在捷克遭受攻击的情况下,该条约保证苏联将追随法国一起提供援助。
1936年9月10日,德国展开宣传攻势 德国控告捷克斯洛伐克准许苏联飞机使用其基地进行反德战争。捷克加强其边境防御体系。
1938年3—9月,德捷危机日益加重 考虑到德国吞并奥地利所带来的战略上的不利态势,捷克进行了局部动员。与此同时,为缓解矛盾,捷克当局同苏台德区的日耳曼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谈判。
1938年9月15日,希特勒要求割让苏台德区 希特勒以战争相威胁迫使捷克割让苏台德地区。张伯伦急忙飞往贝希特斯加登进行紧急磋商,争取和平解决。
1938年9月24—29日,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总动员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会议召开和协定签署 在捷克斯洛伐克人缺席的情况下,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墨索里尼、齐亚诺、张伯伦和达拉第在慕尼黑聚会,讨论并通过了希特勒对捷克政府提出的所有要求。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了。只有苏联人表示愿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以抵御德国的侵略。英法认识到自己的武装力量战备不足(特别是空军),只好默许德国在中欧和多瑙河地区建立霸权统治。
1939年3月10—16日,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国土 英法被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的行为所震惊。到目前为止,希特勒的闪电式侵略战术还未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他在这场不流血的战争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胜利。
匈牙利
1927年4月5日,同意大利签订友好条约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匈牙利开始同第三帝国的边界相接壤,与此同时,匈牙利国内的日耳曼少数民族日益骚动不安。
1938年9月,德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匈牙利站在德国一边。为表示对其合作的酬谢,德国在11月2日将斯洛伐克北部约5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割与匈牙利。在割让区内,连绵不断的冲突一直持续了整个1938—1939年冬天。
1939年3月15日,匈牙利侵占喀尔巴阡乌克兰 在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国土的过程中,匈牙利同德国合作,侵占了喀尔巴阡乌克兰,从而使匈牙利梦寐以求同波兰接壤的幻想变成现实。
1939年4月11日,匈牙利退出国际联盟
波兰
1926年5月12—14日,军事政变 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通过政变建立独裁统治。
1929年2月9日,《李维诺夫公约》签订(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苏联→《李维诺夫协定》)
1934年1月26日,德波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同波兰签署和约)
1938年10月2日,波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特申地区 在德捷危机期间,波兰趁机抢占了特申地区,以此解决了波捷在这一问题上的长期争端。
1939年3—4月,德国针对“波兰走廊”提出要求 德国在3月23日侵吞梅梅尔的同时向波兰发出归还但泽的最后通牒,并要求额外修建一条穿过波兰走廊的公路。以此为交换,德国保证波兰的独立。正是这些无理要求使英法向波兰做出了援助保证。4月6日,英法同波兰分别签订了互助条约。
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宣布废除1934年《德波协定》和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
1939年6—8月,紧张局势加剧时期(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德波关系日益紧张)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39年)→波兰战役'
罗马尼亚
1926年3月26日,同波兰结盟
1926年6月10日,同法国签订联盟和互不侵犯条约
1926年9月16日,同意大利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29年2月9日,签订《李维诺夫协定》(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苏联→《李维诺夫协定》)
1933年7月,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的签署,则意味着苏联已经承认比萨拉比亚归属罗马尼亚了。
1934年2月8—9日,《巴尔干公约》签订 该公约由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和土耳其四国签订,它要求各签字国在安全受到威胁时,有义务同其他各国进行协商。
1934年6月9日,同捷克斯洛伐和苏联互相做出保证相互间都同意确保边界现状。
1939年4月13日,英法保证罗马尼亚独立 该保证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提出的。随后不久,罗马尼亚开始在英法和德国之间骑墙观望,并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商业协定。
1939年9月4日,罗马尼亚宣布中立 由于国力弱小,罗马尼亚不愿再次卷入战争,遂于9月4日宣布中立。
保加利亚
1925年,希腊同保加利亚发生边界摩擦 在国联斡旋下,这次危机于10月21日暂时得到缓解。1931年1—2月间,冲突再次爆发,后经大国调停,才得以解决。
1929年3月6日,同土耳其签订友好条约 双方出于地区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