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军组织了一次自杀性反攻,但到23日被美军彻底消灭。美军俘敌约100人,其中只有17名士兵,其余全部战死。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有985人战死,2193人受伤。在这些作战行动中,古贺海军大将慑于美国航空母舰的威力,把舰队留在特鲁克,出动夸贾林岛的陆基航空兵,在感恩节(11月25日)夜对美军登陆部队的军舰实施了两次不成功的袭击。
地图31 中太平洋战区作战行动1943年11—1944年6月
评论:塔拉瓦岛之战,是美国军事历史上付出重大代价的战例之一。其教训使以后的登陆作战技术有很大提高,许多错误得以纠正。如:侦察不周密;地面和空中火力准备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摧毁敌人良好防御工事的炮兵火力。这次战斗的战略意义是:海军部队在塔拉瓦岛之战中史诗般的英勇行为,使尼米兹在尔后攻击马绍尔群岛和摧毁或孤立日军在特鲁克的大型海军基地的作战行动中,更加注意陆基航空兵和海军力量的密切配合。
北太平洋作战行动(1943年)
1943年初,由于占领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和基斯卡岛的日军得到了堪察加河最南端出海口处的帕拉马肖鲁岛上的陆基航空兵支援,为此,美国决心将其消灭。实际上,在浓雾、多雨的北太平洋地区和日军作战,对于战争的进程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能使美军自寻烦恼。不过,虽然战争结局主要取决于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重大战斗,但北太平洋的冲突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43年3月26日,科曼多尔群岛之战 在白令海峡,查尔斯·H.姆克莫里斯少将率领2艘老式巡洋舰——轻、重型各1艘及4艘驱逐舰,同细萱中将率领的日军北方战区舰队的2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及4艘驱逐舰遭遇。当时日舰正在护送支援部队前往阿图岛。经过交火,美军的“盐湖城”号受伤,同时日军的“那智”号巡洋舰被击成重伤。当日舰逼近美舰时,美以3艘驱逐舰发起鱼雷攻击。由于担心遭到从荷兰港起飞的美空军袭击, 日舰逃回到幌筵岛。此后,日本仅靠潜艇对阿图岛上的驻军进行补给。
1943年5月11—29日,阿图岛之战 5月11日,弗朗西斯·W·罗克韦尔少将借浓雾把其麾下的第七步兵师送上阿图岛,经过18天激战,美军把日守备部队赶出坑道工事。结果2500名日军只有29人被俘,余者皆战死或自杀。美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12000名参战人员中,死561人,伤1136人。
1943年8月15日,基斯卡岛之战 8月15日,一支加拿大—美国登陆部队在基斯卡岛登陆,不料岛上的4500名日军守备队早于7月29日在迷雾和夜暗的掩护下撤走了。
1944年对日作战行动
战略和政策 1944年初,轴心国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势力有所衰减,而美国的战争力量(包括人力和武器)却在不断增长。早在1943年的潜艇袭击中,美国潜艇就击沉了日军约300艘商船,吨位达130万吨,超出日本生产能力700吨以上。日本虽开始意识到来自美潜艇袭击的威胁,但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943年初,美军仍然广泛实施潜艇战,以此打击比美军强大的日军油船队伍。然而,毕竟日军还是可怕的对手,尽管有时在作战指导思想上犯有错误,但依靠其熟练的战术手段和狂热的士气,他们在各个战场仍表现得十分猖狂。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日军和盟军双方都在准备进攻作战,日军的目标是:占领中国的东南部,根除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基地,并从缅甸入侵印度;盟军的目标是:把日军赶出缅甸,解除日军对印度的威胁,并开通缅甸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以对中国实施援助。当时,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希望中国军队在大陆保持成功的防御,而在缅甸实施积极的进攻,以配合斯利姆将军的英第十四集团军对缅甸日军的反击行动。
缅甸
盟军的形势和计划 1943年10月,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成立于1943年夏)宣布进入临战状态,当时司令官是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司令部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后来迁到锡兰的中部城市康提)。蒙巴顿将军负责盟军在缅甸的全部作战行动,史迪威被任命为其副手。不过史迪威将军还负有其他使命,只能抽出一些时间在康提实施指挥。从印度向缅甸进攻的盟军地面部队,包括史迪威率领的正在缅甸北部的胡冈河谷积极与日军展开战斗的北方战区司令部(2个中国师),统由斯利姆将军指挥(史迪威作为“东南亚统帅部”的副指挥官,是斯利姆将军的上级,但其作为北方战区部队的司令官,却要受斯利姆的指挥)。蒙巴顿和斯利姆决心待1944—1945年的雨季结束后,即让印度的英军部队攻人缅甸。他们同意在印度—缅甸边境实施小规模的军事进攻,以支援史迪威的北方战区部队。这些军事进攻中有两次攻人缅甸境内:一次是在阿恰布附近的若开;另一次战斗是在温盖特将军的指挥下的远程奔袭,这次出击一直攻到缅甸境内的东北部(这些进攻都得到了在魁北克的丘吉尔和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赞同)。史迪威将军指挥3个中国师(后来增加到5个师)和1支较小的美军部队,也准备在1944年的雨季到来前,占领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市,因为那里有机场可供利用。
日军的形势和计划 日军也开始调整其在缅甸的部队。缅甸方面军由新来的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指挥,从属于司令部设在西贡的寺内寿一元帅,此人负责整个南部资源区的作战行动。木村拥有6个战斗师,其中有2个师归他自己直接指挥,另外4个师则属于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
河边正三将军令牟田以三个师的兵力越过山区向东印度发起一次进攻。连加强部队计算在内,这次行动的总兵力在10万人左右。 日军进攻具有双重目的:其一,攻占印度边界以内曼尼普尔邦的英帕尔—科希马平原,该地域是盟军从印度攻人缅甸中部地区的较佳集结地;其二,切断通向阿萨姆邦的公路,这一公路经过曼尼普尔邦,盟军正是由此通过“驼蜂”不断向中国空运装备物资,同时也沿这一公路向驻扎在缅甸北部的由史迪威将军指挥的北方战区司令部运送作战物资。
第二次若开战役
1943年12月—1944年1月,盟军攻入若开 当英军第十五军的三个师向若开进攻不久,即受阻于日军第五十五师,该师已预先在孟多附近的西边靠海的一个山地悬崖上构筑了坚固工事,封锁了通向若开的唯一陆上路线。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英军猛攻日军防御阵地,河边令其第五十四师赶到若开增援。
1944年2月4—12日,日军反攻 日军采用的是与一年前进行的若开战役的同一战术,即当其第五十五师对盟军实施反攻时,派其第五十四师向东机动,穿过密林和山脉地带,从翼、后侧包围英军。同时还切断处于一线的2个英军师的通信联系,继而分割、孤立英军部队。斯利姆将军没有同意被围英军的撤退请求,但他迅速派出了支援分队,并给被围部队给予了空中支援。
1944年2月13—25日,英军反击 包围英军的日军突然发现自己已处于英军和印军的反包围中。被围的2个英军师也于2月24日重新沟通联络,同时对陷入重围的日军部队增加了攻击力度,结果多数日军被歼。
1944年3—4月,英军突破孟多阵地 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英第十五军终于杀开了一条血路突入了日军设在孟多的阵地。英军尽管伤亡很大,仍打算向若开方向追击残敌。待后来接到上级命令后才停止追击,随之派增援部队前往英帕尔(参见下文)。
缅甸北部
胡冈河谷之战(1944年1—4月)
1944年1—2月,胡冈河谷呈对峙状态 日军第十八师在田中信一少将的指挥下,实施了有效的抵抗,使中国第三十八和第二十二师进攻受挫。当史迪威于2月下旬赶到后,中国军队受到鼓舞,进攻有了新的进展。这时,1个美国预备步兵团在此出现,在历史上被称作“掠夺者”,此名来源于该团司令官弗兰克·D.梅里尔准将。
1944年3月3—7日,迈昆之战 这次战斗,由于在中国部队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美军“掠夺者”团实施了迂回包围,终于攻入了日军第十八师的中心阵地。尽管部队损失很大,田中少将仍通过灵活的指挥,使被围部队逃脱险境。紧追不舍的盟军被沿着胡冈和莫冈两个河谷的山丘丛林地修筑的日军新防御阵地所阻止。
1944年3月28日—4月1日,夏杜苏之战 “掠夺者”团的1个营和中国的1个团级特遣队共同执行向日军防线背后纵深迂回的任务,以占领位于第十八师后方夏杜苏的封锁阵地。结果日军有2个团陷入包围。但日军在丢弃大量装备弹药后很快组织部队从丛林山岳地逃走。随后,田中将军发起了一次反攻,却轻而易举地孤立了梅里尔的另1个营,当时这个营位于夏杜苏西南的山脉中。
“亲迪队”第二次远征作战
1944年1—3月,准备阶段 为重新实施远程渗透战术,温盖特获得了6个步兵旅(实际上只有5个旅)的兵力,组成印度第三师,该师习惯上被称作“特种部队”或“亲迪队”。温盖特派出了20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分成两个纵队,远距离进入缅甸中北部地区。其中第六营行军穿过一片山脉,前出到史迪威的右翼。虽然担负渗透作战任务的营各自为战,但必须按统一的计划行动。这些部队目标是切断曼德勒——密支那铁路,并对日军后方地区实施骚扰战,以配合史迪威的北方战区司令部和斯利姆的第十四集团军的正面作战。“亲迪队”的保障物资是由菲利普·C.科克伦尼上校指挥的一个美空军小组供给的。
1944年3月5—11日,“亲迪队”在缅甸 为克服山岳丛林地的运输问题,盟军派出了滑翔机和运输机开辟空中运输走廊,把“亲迪队”的三个旅载运到一个与外界隔绝的被叫做“百老汇”的丛林地带。当几支纵队在日军后方地域开展进攻扰乱和破坏其保障系统时,主力部队却前出到茂卢,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封锁了日军的铁路运输线。
1944年3月17日—5月6日,“白城” 不久,盟军出动运输机,在茂卢建立了空投补给基地,英军士兵称这一封锁地区为“白城”(以伦敦娱乐公园命名)。日军由于后方地域受到威胁,故无法实施向印度的主攻,不过,在局部地区还是实施了几次反攻,但均被盟军击退。在此同时,“亲迪队”的各纵队仍不断袭扰日军的后方地域。
1944年3月25日,温盖特卒 这位“亲迪队”的司令官因其座机在丛林中坠毁而死。随后由朗泰涅受命接任“亲迪队”的司令官。
1944年5月6—25日,建立黑池基地 当一支日军增援部队开始集中,欲对“白城”发起攻击时,朗泰涅决定放弃该基地。因为他已接到命令所部转归到史迪威的麾下,故在和平附近又建立一个新基地——黑池。该基地正好位于茂卢至孟多铁路线的中途,不久,黑池又被一支实力雄厚的日军部队攻克,双方战斗激烈而又混乱。随后,“亲迪队”被日军穷追不放,伤亡惨重,被迫又一次撤退。这次,“亲迪队”退到了远在西边的群山中。
1944年6—7月,“亲迪队”和北方地区战斗部队联合作战 因苦战而精疲力竭的“亲迪队”集中到因道义湖附近地区,在那里,英军派水上飞机把伤员运回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