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用的单兵反坦克火箭。导弹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和空空导弹。
本时期中期,由于担心远程轰炸机或洲际导弹实施的远程核轰炸,曾进行过旨在使平民免遭毁灭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半途而废了。到本时期末,民防思想所起的可能拯救生命(或减少重大伤亡)的作用,似乎不如其所起到的与核战略有关的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
另一个使人对全面战争产生恐怖的新因素是,用化学、生物和辐射等毒化手段污染敌国、毒害空气和植物而形成的威胁。事实上,直到本时期结束,各大国的军事专家们一直在研究查明化学战和生物战的手段和方法。
陆战
本时期,地面作战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反常和矛盾之处。这些并没有使基本的军事原则过时,只是必须改变战争理论和战术。朝鲜战争及后来在东南亚的作战行动表明,在丛林地带和山地实施机械化作战具有严重的局限。在这些地区,战术的机动灵活性(通过运动集中火力)取决于行进速度快的步兵的越野能力。
核战争的威胁及核战争造成的严重破坏,使部队必须分散配置,而部队迅速集中的能力也同样必不可少。这些条件是互相矛盾的。在这些条件下,部队指挥控制所必须的多样化通信手段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适用于侦察、支援、运输小股部队和疏散伤员的直升机,取代丁吉普车,成为普遍采用的越野工具。在美国的作战理论中,所谓的“空中骑兵”部队利用直升机增强步兵的越野能力,使其可灵活作战并得到后勤保障。尽管在统计资料上纠缠不清,说法各异,但越南的游击战清楚地表明,直升机既有灵活性,也存在易遭地面火力打击的弊端。
另一个矛盾存在于手持武器的试验性发展趋势中。密集火力理论取代了依靠训练有素的射手进行单个的瞄准射击。而美国军械理论家似乎把时钟倒转了一个半世纪,又回到了发射“实心弹”的滑膛枪时代,他们为美国步兵装备了一种能发射三种不同弹药的轻型武器。一种是22毫米口径的子弹,这种子弹发射后,不会产生较大口径子弹带来的振荡力;另一种是袖珍榴霰弹(一束优质钢制的箭头——短箭);另外一种是可容纳两个弹丸的子弹。大量的电子和光学改进措施正日益增强单个射手的杀伤潜力。
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是,加快射击速度,使美国野战炮兵率先采用的密集火力思想得以运用到步兵火力中去(自觉或不自觉地)。如此密集而又比较精确的火力足以压制敌人,而且其杀伤效果可与火力较小但更精确的瞄准射击相匹敌或更胜一筹。只要后勤供应能“保障战斗”,则密集火力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不过,步兵和炮兵仍需要精确的瞄准射击。朝鲜战争还表明,在白刃战中,决定胜负的显然还是刺刀。很久以前掷弹兵和轻步兵,以及后来的突击队、伞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特种部队预示的精锐部队对付集团纵队的时代,似乎又在重现。在越南的美国特种部队佩戴的绿色贝雷帽成了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高素质的勇士。这种选择是否经得起费效比的检验,或者说从长远来看会不会使起一般作用的步兵产生有害的自卑感,仍是争论未决的问题。
作为地面战场的主战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出现的坦克,在那些地形允许其有效运用的地区,无论其实际所起的作用还是潜在的作用,仍居首位。在印巴战场上干旱的旁遮普地区和恒河流域茂盛的农田里实施的作战都说明了这一点。在第二和第三次阿以战争中,坦克在阿拉伯和以色列的作战行动中都居主导地位。只是第四次阿以战争的结局才使这种情况发生了部分变化。在这次战争中, 由于行动坚决的步兵装备了比较廉价而又有效的反坦克火箭和导弹,坦克的主导作用有所削弱。尽管在那次战争中,步兵和装甲兵差不多势均力敌,但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似乎仍是敌方坦克上的高射速火炮(至少在70年代中期如此)。
海战
本时期,美国海军对公海无可争议的控制表明,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及其目标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向内陆地区投送兵力,以及利用海上交通线提供后勤补给是海上力量的重要发展趋势。其在朝鲜战争及后来在东南亚和中东水域的行动都说明了这一点。
核动力与火箭技术的进展相结合,使舰艇的武器系统和动力装置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舰艇结构因此也同样要发生根本变化。只要能定期从海上流动仓库(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一种利用海上航道增强后勤补给的方法)补充食品与弹药,核动力水面、水下舰艇无需添加燃料,也能长期航行,担负海上作战任务。
尽管有些观察家对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在全面核战争中的生存能力持怀疑态度,但其仍是海上武力的王牌。核动力潜艇,因装备有可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导弹,其对陆地目标的攻击能力空前增强。对许多海军人员而言,核动力导弹潜艇是未来主力战舰的样板。
两次世界大战中就已出现过的潜艇战和海上争夺战对海上自由航行构成的威胁日益严重,这使猎潜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海军航空兵的支援下,水面和水下舰艇的快速、灵活的武器系统利用精制的电子测试设备发现并摧毁敌水下舰艇。
本时期中期,火箭炮正逐步取代海军舰艇上的管式火炮。然而,正如在朝鲜战争中以及后来在南中国海更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在登陆作战中以及小型舰艇实施的沿海作战中,管式火炮的精确火力仍必不可少。和陆战的情况一样,理论家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必须在密集火力和精确火力之间,以及火箭炮和管式火炮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
插图002 核动力潜艇
一旦全面战争爆发,常规登陆作战必将被核武器摧毁。然而,对于使用所谓常规武器进行的规模较小的两栖作战,直升机似乎更能发挥威力,这主要是指以垂直攻击来代替地面纵深攻击。但直升飞机又存在着易遭击毁的明显弱点。因此,掌握制空权,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朝鲜战争中显得更为迫切。
空战
空中力量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有人驾驶轰炸机和核导弹的作战能力这二者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这要取决于西方世界威慑理论的效果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到本时期末仍然意见不一,而折衷派占了上风。
同时,空中力量各方面技术的重大发展,使导弹和有人驾驶飞机的速度和航程更快更远。飞机的爬升速度和距离也随之增加。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空中侦察的高度也日益提高。对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像战术分队那样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了。至少在美国,战术空军与地面部队的联系更加密切,脱离战略空军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然而,问题远没有解决。在战术上用固定翼飞机实施近距离支援时,存在如下复杂情况:由于喷气式战斗机飞行速度加快,在极短瞬间就会超过目标,这样不仅限制其火力效能,也会大大降低驾驶员对目标的辨认能力,有碍火力的发挥。这种情况的存在还影响了高速飞机进行侦察的价值。另外,尽管飞机的速度有所提高,地面防空炮兵在射程、火力控制和指挥等方面也普遍有所改进,其防空能力有所增强。由于在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样式和方法上争论不休,而且如果要取得空中优势和封锁战场(一个可能发生核战争的广阔区域),就必须有高度自动化和可靠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这些使得近距离空中支援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了。
不过,主要通过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的试验,到本时期末,美国已探索出多种对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方法。这可能是战争史上军种间最复杂的协同。这种支援行动大多由战术空军司令部组织实施,一部分任务则由陆军建制武装直升机完成,海军舰载机也可实施某些很有效的支援。然而,在越南,美国作战飞机的这种支援能力受到了苏制地空导弹(萨姆型)和轻型自行多管高射炮的抑制。第四次阿以战争中,埃及人和叙利亚人有效地运用了这些防空武器,从而进一步显示了它们的防空潜力。
对于拥有空中优势的军种间协同分队,还没有出现能与其巨大的优势相匹敌的地面武器。
重大战争
本时期发生过五次长时期的大规模对抗,其中最重要的是超级大国间进行的“冷战”。尽管出现过多次危机以及军事动员,但全面对抗却从未发生。在这些几近冲突的形势中,最重要的是1948年和1961年的柏林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西德→柏林封锁(1948—1949年)'、古巴导弹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古巴导弹危机)和1973年十月战争中双方进入战备状态(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十月战争→超级大国的卷入)。
另外四场更接近传统意义的大规模“热”战都发生在亚洲。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国共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中国(国民党政府))。其他三场大规模战争(印度支那战争,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和朝鲜战争)将在下面作详细论述。
1967年的阿以战争(以及较低程度上的1956年战争)是典型的先发制人的战争或者说是预防性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一方(以色列即是如此)在认识到潜在的敌人正计划发动战争,且这种冲突实际上不可避免时,便决定按己方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开战,以掌握主动权。
印度支那战争
背景
未来的历史学家们或许会把1945—1975年间整个印度支那地区持续不断的冲突称作第二次三十年战争。尽管主要的作战行动都发生在越南,但老挝和柬埔寨也都深深卷入了与越南战事有所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冲突。1965年美国积极卷入时,那里发生的主要冲突久拖不决,强度起伏不定,但基本上是一场激烈、残酷的局部性殖民战争和内战。
尽管越南的冲突样式与老挝和柬埔寨略有不同,但这场盘根错节的冲突仍可分为四个时期:法国时期(1945—1954年)、日内瓦时期(1954—1965年)、美国时期(1965—1973年)以及停火时期(1973—1975年)。其中,前两个时期和最后一个时期实质上是局部的内部冲突,后来又涉及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下面论述的是第三个时期,一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直接参加的大规模国际性战争。
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65—1973年)
1965年1月这一时期共产党在南越(南越,指由美国控制的南部地区吴庭艳政权——编者注)活动频繁。北越(北越,指越南共产党控制的越南北部地区政权——编者注)军队对南越境内的城镇和军事基地发动袭击,使南越部队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并从中央高地向东推进到海边,暂时把南越分割成两部分。2月初,北越军队在中央高地攻击一个美国设施和直升机基地。2月8日,约翰逊总统命令南越空军和美国空军以及美国海军舰载机,对北越和在南北分界处非军事区以北精心选定的目标实施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轰炸。3月8日,美国第九海军陆战旅在位于东京湾非军事区以南约112公里处的南越第二大城市岘港登陆,并迅即采取军事行动,以击退北越军队对美国军援设施的攻击。
这样,美军同北越的对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