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独立 英国放弃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并撤出其武装部队。美国立刻承认以色列。以色列很快遭到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和外约旦(或约旦)的攻击。
1950年5月19日,埃及封锁了通往以色列的苏伊士运河 以色列的海运和以色列的商务活动被中断。
1951年4月5……16日,与叙利亚发生边界冲突 后来重新达成了停火协议(5月8日)。
1953—1956年,断断续续的边境冲突 对于沿以色列整个边界发生的大大小小各种冲突,双方似乎都有责任。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似乎都是阿拉伯人首先采取行动。主要由于阿拉伯人破坏停火,以及阿拉伯恐怖分子暗中袭击以色列,激起以色列采取了惩罚性报复行动。
1955年12月……1956年10月,以色列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阿拉伯恐怖分子和游击队的袭击,促使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边境阵地发动丁严厉的报复性打击。受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抱怨民族情绪的激化(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56年战争一背景)。以色列和阿拉伯都抱怨美国向对方运送武器。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首次攻击 紧急动员起来的以色列军队在摩西·达扬将军的指挥下,攻入西奈。有战斗力的机械化部队击溃了轻率冒进的埃及4 个师。以军以阵亡180人的代价逼近苏伊士运河。当法国和英国向埃及和以色列发出12小时内停止敌对行动的最后通牒(10月30日)并随即进行干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56年战争→背景)时,以军在距苏伊士运河仅约48.3公里处停止了进攻,联合国相继谴责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据以色列称,埃及有7000人被俘,估计有3000人阵亡。实际上西奈所有埃及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价值5000万美元)都落入以色列之手。
1956年11月15日,联合国的干涉(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联合国紧急部队) 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西奈,将敌对双方隔离开来。只是在美国保证亚喀巴湾作为国际水路,以色列享有通行权后,以色列入侵部队才逐步撤至内盖夫(1957年3月)。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俯瞰亚喀巴湾入口的沙姆沙伊赫——那里已被以色列军队占领。
1956……1965年,紧张局势持续不断 由于阿拉伯联盟继续对以色列实行经济抵制,以及因约旦河水源权益引起的战争威胁日益严重,沿以色列边境不断发生边界冲突。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怀着复仇的希望,从苏联获得大量军事装备,不断充实军事实力。
1962年9月26日,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援助 国务院宣布美国已同意向以色列出售防御性导弹,以恢复中东地区受到威胁的力量平衡。
1965年1月30日,西德向以色列提供军事装备 作为西德人承认以色列后西德和以色列一项协议的一部分,西德开始向以色列运送价值大约80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包括直升机、潜艇、防空火炮和美制巴顿—M48坦克。这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它们威胁说如果西德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装备,它们将承认共产党东德。但西德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其断绝外交关系前,一直没有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阿拉伯联盟→与西德绝交)。
1966年2月5日,美国承担向以色列提供武器的责任 鉴于苏联继续向埃及和叙利亚运送武器,美国接替了西德以前承担的义务,以维持中东的军备“平衡”。美国运送的武器包括200辆M48坦克。此后不久(5月20日),美国又透露,根据美国的平衡政策,美国还将向以色列提供A…4“天鹰”式战术战斗机。
1969年12月25日,以色列从法国获得了被禁运的炮艇 1967年阿以战争后,戴高乐总统严禁向以色列运送武器。根据总统的指示,法国政府扣留了按照与以色列签订的合同,由法国建造的5艘导弹快艇。在一次勇敢而又巧妙的行动中,以色列船员秘密夺取了这些快艇,并在新年之夜将其驶抵海法。
1970年1月9日,以色列抗议法国向利比亚出售飞机(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利比亚)
1972年1月13日,《美国…以色列武器援助协议》被披露 协议规定(1971年11月),作为美国平衡政策的一部分,以色列有权生产制造各种美式武器装备。
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45—1952年,国内骚乱及反英暴动 埃及要求结束英国的军事占领,并废除与英国的条约(1951年10月27日)。英国勉强同意并开始撤军,但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亚的暴动危及苏伊士运河的正常运营,迫使英军采取行动并继续占领埃及。
1948—1949年,阿以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第一次阿以战争)
1949……1956年,沿以色列边境不断发生摩擦和冲突(参见上文)
1952年7月22日,军事政变 国王法鲁克被穆罕默德·纳吉布将军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纳吉布将军的助手是加麦尔·阿卜杜拉·纳赛尔上校。
1953年6月18日,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国 纳吉布任第一届总统兼总理。
1954年2月25—11月14日,纳吉布与纳赛尔争权夺利的斗争 经过内部激烈的勾心斗角,纳吉布最后被免职并由纳赛尔代替(11月14日)。
1955年9月27日,与捷克斯洛伐克签署协议 纳赛尔宣布了一项以埃及棉花换武器的商业协议,他声称西方国家拒绝埃及购买武器的要求,而以色列却在购买法国战斗机。
1955年10月20日,美国提议向阿斯旺大坝提供贷款 埃及接受了由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和美国提供的资金(1955年12月—1956年2月),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提供所需60……120亿美元费用中三分之一以上资金的建议。
1956年6月13日,英国从埃及完全撤军 此举结束了英国军事占领埃及74年的历史。
1956年6月18日,苏联再次提出向阿斯旺大坝提供贷款 这次苏联同意以2%的利率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纳赛尔总统开始重新和美国、英国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讨价还价,以得到更优惠的条件。
1956年7月19日,美国撤回了向阿斯旺大坝提供贷款的提议 埃及的反美宣传及与苏联谈判激怒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撤回了美国的提议。英国支持美国的行动。
1956年7月26日,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埃及从私营的(主要是英国人)苏伊土运河公司手中接管了苏伊士运河,并宣布运河国有化。这在联合国内外引起激烈的辩论,法国和英国尤其认为这一行为是对世界和平的一个威胁。美国严密关注并着手谈判,以实现对苏伊士运河的国际共管。共产党集团支持埃及的行动。纳赛尔拒绝了西方的建议,并开始接管运河(9月14日)。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入侵西奈(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56年战争)
1956年10月31日,法国和英国进行干涉 以色列对西奈发动进攻后,法国和英国发出了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在12小时内停火的最后通牒。以色列表示只要埃及接受,以色列也接受(10月30日)。埃及拒绝了最后通牒。法英空军开始轰炸埃及空军基地。
1956年11月5……7日,法英入侵苏伊士运河 从塞浦路斯乘直升飞机起飞的英国伞兵部队在塞得港直接登陆,同时英法战舰也炮轰该港并输送两栖突击部队登陆。经过一天的巷战,塞得港落人英法联军之手,英法联军沿运河继续向前推进。埃及的抵抗主要是将满载石块的驳船和其他船只自沉于运河,使其完全阻塞。之后,联合国迅速作出反应,美苏这次也达成了共识。法国和英国勉强接受了停火要求(11月7日),这时,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的运河北半部已落入侵略者之手。英法联军的损失情况是,33人阵亡,129人受伤;埃及的损失不详。由于联合国施加压力和美国单方面努力,英法联军撒出埃及领土(11月9日……12月22日)。
评论:美国谴责英法双方的进攻,苏联也威胁要用导弹攻击英国和法国并派一支“志愿军”前去救援埃及,双方在促使英法撤军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军事上非常现实的原因也使英法决定撤军。由于警惕性不高,战备不充分,在英法联军从最初实施空袭到发动两栖突击的五天时间里,埃及军队消极无为,铸成了灾难性的错误。如果英法联军的行动准备充分的话,这种错误就会转变为既成事实。而且世界舆论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作出反应。英法干涉的结局是加强了纳赛尔在埃及的统治。他与苏联的交往增多,而与北约成员国的联系日益减少。
1957年3月7日,苏伊士运河重新通航 联合国打捞人员仅用69天就清除了危机期间埃及沉在运河的破船。
1958年2月1日,与叙利亚结盟 埃及此时正与另一个伙伴也门结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次与叙利亚结盟是纳赛尔采取的下一个步骤,企图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统治中东。叙利亚国内反埃及的反对派破坏了两国短命的伙伴关系(1961年9月3日),但纳赛尔统治下的埃及仍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1967年,卷入也门内战 在与也门的君主制政府关系破裂后(1961年12月26日),埃及开始支持也门共和主义者的颠覆活动,继而向反对伊玛目的共和政府积极提供军事支援(参见下文)。埃及人伤亡惨重,埃及在也门屡屡受挫,付出了重大代价。在西奈被以色列战败后,埃及军队撤出也门,以加强其在苏伊士运河的防御。
1964年5月26日,准备与伊拉克联合 纳赛尔总统和伊拉克总统阿卜杜拉·萨拉姆·阿里夫在开罗签署一项协议,决定建立一个战时联合军事指挥部,并立即任命一个联合总统委员会研究两国政府实现统一的办法。
1967年6月,与以色列的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六天战争)
1970年9月26日,纳赛尔卒 这是因心脏病发作所致。
1970年10月7日,萨达特被任命为总统 纳赛尔的忠实助手安瓦尔·萨达特副总统被埃及国民议会任命为总统。这项任命经公民投票后通过(10月14日)。
1971年5月13日,萨达特清洗反对派 在萨达特推行温和政治及巧妙地加强对政府的控制过程中,好战的反以色列政治家和亲苏联的政治家结成的联盟受到冷落,他们一直阴谋取代萨达特。萨达特总统迅速解除了持不同政见的政府领导人的职务,并将他们投入监狱。
1971年5月28日,与苏联签署《友好合作条约》 萨达特总统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波德尔戈内在开罗签署了该条约,这确保了苏联继续提供军事援助。但是在萨达特通过肃清政府中的亲苏分子,巩固了他的政治权力(参见上文)之后,埃及已不存在被共产党接管的可能。
1971年8月20日,与叙利亚和利比亚签署联盟协议 经三个国家通过公民投票热情支持之后,此协议在理论上生效(9月1日)。由于每个国家都保留国家主权,该协议实际上毫无意义。
1972年7月18日,萨达特下令苏联顾问撤走 由于在埃及与以色列再次发生的战争中,苏联没有提供武器,萨达特宣布“终止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使命”的决定。莫斯科宣布,撤走苏联顾问得到了双方的认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苏联顾问都撤走了。
1972—1973年,达成与利比亚结成联盟的协议(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利比亚)
1973年10月6—22日,与以色列的战争(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