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2—1973年,达成与利比亚结成联盟的协议(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利比亚)
1973年10月6—22日,与以色列的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十月战争)
也门
1948年2月19日,革命 哈米德国王被推翻,由艾哈迈德伊玛目继位。
1950年6月17日,也门加入阿拉伯联盟(集体安全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阿拉伯联盟→《集体安全条约》)
1954年5月,与亚丁发生边界冲突
1955年4月2—5日,军事叛乱 伊玛目·赛义夫·伊斯兰·艾哈迈德和王子巴德尔·穆罕默德以及忠实的部落民击败了埃米尔赛义夫·伊斯兰·阿卜杜拉领导的军队叛乱。
1956年4月3日,宣布也门为英属亚丁保护国 没有明确划定的边界线成了到本时期末仍时断时续的战争的战场。
1957—1962年,共产党国家向也门提供武器 经过谈判,也门得到了苏联及中国提供的武器。苏联开始在荷台达(艾哈迈德港)扩建港口。
1961年12月26日,埃及断绝与也门的关系(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卷入也门内战)
1962年9月19日,艾哈迈德·伊玛目卒 王子穆罕默德·巴德尔继位。接着发生一次共和主义者的起义。
1962年9月27日,“自由也门共和国”宣布成立 埃及支持的政变政府同时也被共产党集团国家承认(9月29日)。政变首领是阿卜杜拉·萨拉勒上校(10月31日被任命为总统)。
1962—1965年,内战 埃及军队进入也门,支持反叛政府。由于到1965年,埃及的军队已增至约6万人,也门成了亲共产党和反共产党的阿拉伯人的战场。沙特阿拉伯积极向保皇主义者提供军事援助,而英国军队则支持主张共和主义的也门人入侵亚丁。
1965年8月24日,沙特和埃及达成协议并实现停火 纳赛尔总统和费萨尔亲王同意停止支持共和主义者和保皇主义者,也同意实现停火并通过公民投票决定未来政府的体制。
1966年2月22日,在再度发生的战斗中埃及支持共和主义者 共和主义者在对保皇主义部落发动的进攻中,得到了埃及飞机的支援。同日,针对费萨尔发出的撤军呼吁,纳赛尔总统宣布,在举行公民投票之前,埃及军队将继续留驻也门。在之后再度爆发的战斗中,沙特指责埃及飞机轰炸了沙特与也门边界附近的沙特城镇。
1967年11月5日,共和政府内发生军事政变 阿卜杜拉·萨拉勒总统被拉赫曼·埃里亚尼领导的持不同政见的共和派废黜,后者成为总统委员会主席。尽管埃里亚尼试图寻求与保皇派和解,但战争还是久拖不绝。埃及在西奈遭到惨败后,埃及军队撒出了也门(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英法计划)。
1968年2月,南也门的干涉 南也门和也门共和政府都宣布,南也门军队参加了对保皇派军队的进攻(2月19日)。
1968年2月28日,沙特阿拉伯再次援助保皇派 沙特政府宣布,这些援助对于抵销苏联、叙利亚和南也门对共和派提供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
1970年4月14日,与沙特阿拉伯签署结束内战的协议 费萨尔国王的政府同意承认也门共和国政府,条件是政府内要包括大量保皇主义者。
1972—1973年,与南也门发生边境冲突
1974年6月13日,军事政变 易卜拉欣·哈米迪上校是掌握了政权的军人集团的领导人。
黎巴嫩
1945—1956年,存在不安定因素 尽管邻国群起逼迫它参加泛阿拉伯运动,但黎巴嫩仍为保持独立地位而奋斗。黎巴嫩与叙利亚经常发生摩擦。
1949年7月8日,短暂的叛乱被镇压
1956年1月13日,与叙利亚签署《军事防御条约》
1958年4月14日……7月14日,暴乱 这次暴乱是由埃及煽动的。战斗蔓延到了贝鲁特的大街小巷(6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率联合国观察员抵达黎巴嫩。
1958年7月14日,黎巴嫩请求援助 由于伊拉克革命波及中东并导致黎巴嫩再度发生动乱,加米耶·夏蒙总统请求美国、英国和法国紧急派兵协助封锁叙利亚边境。
1958年7月15日,美国干涉 应加米耶的请求,一支由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组成的美军从欧洲和美国经海路和空路抵达黎巴嫩,以保护其免遭埃及和共产党的进攻。
1958年8月21日,美国开始撤军 由于局势已稳定下来,14 300名美军开始撤离(10月25日完成)。
1961年12月31日,发生未遂政变 包括部分军队在内的右翼分子被军队采取的果断行动击垮。
1969年10月,黎巴嫩军队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冲突 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黎巴嫩军队之间在六个月中出现的紧张局势和偶尔发生的冲突,终于演变为事实上的内战。在三个星期的零星战斗中,巴勒斯坦人控制了黎巴嫩境内联合国设立的15个难民营中的14个。
1969年11月3日,停火协议在开罗签订 黎巴嫩政府实际上承认巴勒斯坦游击队享有治外法权。一次冲突(11月20日)过后,黎巴嫩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脆弱的和平,同时巴勒斯坦游击队可继续进行反以色列的恐怖活动。
1973年5月2……8日,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再度发生武装冲突 当黎巴嫩军队拦截1000名企图从叙利亚越过边境进入黎巴嫩的游击队员时,双方混战加剧。在埃及、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代表的安排下,双方达成了不稳定的停火协议。叙利亚关闭了与黎巴墩的边界,斥责黎巴嫩与外国势力共同策划了反巴勒斯坦人的阴谋。
叙利亚
1946年4月15日,叙利亚独立 作为由法国控制的前国际联盟托管地,叙利亚根据《联合国宪章》获得了独立。
1948—1949年,阿以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第一次阿以战争'
1949年3月30日,军事政变
1949年8月18日,军事政变
1949年12月17日,军事政变
1951年11月28日,军事政变
1953年12月……1954年2月,杰贝勒…德鲁兹叛乱 经过大规模战斗,叛乱被叙利亚军队镇压。
1954年2月25日,军事政变
1958年2月1日,与埃及结成联邦(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与叙利亚结盟)
1961年9月28日,政变 反对与埃及结成联邦的派别夺取了政权。
1961年9月30日,与埃及的联邦解体 这是最近发生的军事政变所致。
1962年3月28日,军事政变
1962年4月1日,阿勒颇发生未遂军事政变
1963年3月8日,军事政变
1964年2月8—25日,出现内部骚乱 巴尼亚斯和霍姆斯发生的流血骚乱引发了全面动乱。
1964年4月13—15日,哈马发生未遂政变 政变造成严重伤亡,其目的显然是要推翻现政府。
1966年2月23日,军事政变 萨拉哈·贾迪德少将领导复兴党中持不同政见的左翼军人推翻了该党的温和派领导人萨拉赫·比塔尔总理。
1967年6月,与以色列的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六天战争)
1969年2月28日,军事政变
1970年9月19—23日,击退约旦的入侵(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约旦→与叙利亚不宣而战)
1970年11月13日,军事政变 国防部长哈菲兹·阿萨德中将领导复兴党中的右翼军官党员夺取了政权。
1971年3月12日,阿萨德当选为总统 他的任期为七年。阿萨德政府是自叙利亚独立以来最稳定的政府。
1971年9月1日,与埃及和利比亚结咸联邦(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达成与利比亚结成联盟的协议)
1973年10月6—22日,与以色列的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十月战争)
伊拉克
本时期伊拉克内部一直很混乱。中央政府从其各种表现来看,或多或少一直与西北部山区的库尔德少数民族作战。
1946年4月,库尔德斯坦暴动 到本时期末,库尔德人的暴动还没被镇压。
1948—1949年,阿以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一第一次阿以战争)
1955年11月21日,《巴格达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中东的中央条约组织→《土耳其…伊拉克条约》)
1958年7月14日,军事政变 这次由阿卜杜拉·卡拉姆·卡塞姆准将领导的军官政变,推翻了君主制度。国王费萨尔二世和首相努里·赛义德被杀。起初与埃及和泛阿拉伯关系密切,不久卡塞姆领导的伊拉克共和国与纳赛尔的埃及的政策背道而驰。
1958年12月,伊拉克与苏联达成协议 美国消息灵通人士认为,卡塞姆总统已接受了苏联的武器并与苏联达成协议。
1959年3月8—9日,反叛被镇压 这是由驻摩苏尔的一群军官发动的。
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退出《巴格达条约》 此后不久,伊拉克撕毁与美国的协议并拒绝美国进一步提供军事援助(6月)。
1959年7月14……20日,发生未遂暴动 由库尔德人、共产党人、穆斯林教派和基尔库克地区的部队仓促发动的暴动,被政府军镇压,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1961年12月27日,英国支持科威特 英国派遣海军增援部队到波斯湾,以慑止卡塞姆要兼并科威特的威胁(12月24日)。
1961—1970年,库尔德人暴动 由于伊拉克政府拒不允许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交界地区库尔德人聚居的山区实行自治,引起库尔德人与中央政府的对抗,并爆发了内战(1961年9月17日)。库尔德人的领袖是穆斯塔法·巴尔扎尼。
1963年2月8日,革命 卡塞姆被废黜并被处决。他已疏远的1958午革命时的同伙阿卜杜拉·萨拉姆·阿里夫成为新总统。
1963年11月18日,军事政变 政府被推翻,阿里夫总统掌握了政权并保证支持埃及的纳赛尔。
1965年9月17日,局部军事政变 阿卜杜拉·拉赫曼·阿里夫将军镇压了反对他兄弟阿卜杜拉·萨拉姆·阿里夫总统的政变,后来他自己控制了政府。
1968年7月17日,军事政变 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少将领导的一群“复兴党”右翼军官推翻了阿卜杜拉·拉赫曼·阿里夫总统。
1969—1975年,与伊朗发生边境冲突 这些冲突始于伊拉克控制夏特阿拉伯河航行权的争端(参见第二十章→中东→伊朗)以及伊朗支持库尔德人。
1970年1月20日,未遂军事政变 政府称被粉碎的叛军得到伊朗的支持。
1970年3月11日,与库尔德人实现和平 伊拉克同意给库尔德人以自治权,并修改宪法,使库尔德人在中央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
1972年4月9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在这个为期15年的友好条约中,苏联许诺向伊拉克提供更多的苏制武器。
1973年3月20……21日,与科威特发生边界冲突 在2万名沙特阿拉伯军队前来帮助科威特后,伊拉克在这场长期存在的争端中再次退让。
1973年6月30日,未遂军事政变
1974—1975年,库尔德人再次暴动 由于伊朗与伊拉克解决了边境纠纷,在伊朗取消对库尔德人的支援后,库尔德人的暴动土崩瓦解。
约旦
1946年3月22日,外约旦独立 英国批准这个原国际联盟托管地独立。阿卜杜拉·埃米尔成为首任国王。
1948……1949年,阿以战争 由于外约旦的军队主要是由英国人训练的阿拉伯军团,在与以色列犹太军队作战中,外约旦是唯一值得称赞的阿拉伯国家(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第一次阿以战争)。
1949年6月2日,建立约旦哈希姆王国 这次更改国名是约旦为兼并阿拉伯巴勒斯坦而采取的一个步骤(1950年4月24日)。在阿以战争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