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2—1973年,与也门发生边界冲突(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也门→与南也门发生边境冲突)
1974年8月28日,美国声称苏联在南也门设有海军基地 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称苏联在南也门设有一个海军基地。苏联否认这一指控。
伊朗
在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英国和苏联同意从伊朗领土撤军。到1946年3月2日,撤军将全部完成。
1945年11月18日,阿塞拜疆发生暴动 民主党发动暴动。政府镇压叛乱的行动遭到仍驻在伊朗的苏军的阻碍。卡瓦姆首相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1946年1月19日)。美国政府坚定地支持伊朗的立场,促使苏军撤走(5月6日),暴动后来被镇压(12月6—11日)。
1946年9月15日……10月7日,南伊朗的暴动 政府和暴动的部族人达成协议,从而结束了这场暴动。
1951年4月29日,石油工业的国有化 伊朗新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下令将石油工业国有化。此举使英美在中东的利益损失颇重,接着英国和美国作出强烈反应,石油生产实际上陷于停顿。
1953年8月19日,摩萨台下台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支持的一次政变将这位首相废黜并投进监狱。巴列维实际上成了首相。
1954年8月5日,伊朗石油生产恢复 欧洲和美国的石油公司同意在新税制的基础上,使英伊石油公司恢复生产。
1955年11月21日,《巴格达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中东的中央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的第一次会议)
1969年4月19日,伊朗废除了与伊拉克关于夏特阿拉伯河航行权的条约 伊朗声称伊拉克违犯了1937年条约的有关规定(该条约将夏特阿拉伯河的大部分水域交由伊拉克控制,伊朗声称该条约是在1847年以来英国强加的许多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签订的),宣布伊朗将把对该河拥有的主权范围扩大到该河的中心线(伊朗的阿兰德鲁德)。两国都开始在边界集结军队。伊朗还对开往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港的船只进行武装护航。双方没有立即发生对抗,但为日后的边界冲突埋下了祸根(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伊拉克→与伊朗发生边境冲突)。
1969年9月,与伊拉克发生边境冲突(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伊拉克→与伊朗发生边境冲突)
1970—1974年,伊朗军队的现代化 巴列维实施了一项庞大的军队现代化计划。
1970年1月20日,与伊拉克发生边界冲突
1971年11月30日,伊朗占领了波斯湾群岛(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阿拉伯海湾诸国→伊朗军队占领波斯湾群岛)
1973—1974年,伊朗军队在佐法尔帮助阿曼(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阿曼→佐法尔的暴动)
1974年2月6……15日,与伊拉克发生边境冲突 此举打破了阿以战争后出现的平静局面。
1974年3月5……6日,与伊拉克发生边界冲突 1973—1974年间约有180次边境事件发生。
1975年1……3月,与伊拉克发生边界冲突 由于签署了一项边界条约(3月5日),伊朗停止援助库尔德人。
南亚
英属印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亚地区的事态发展,几乎完全是由印度次大陆的分治而引起的。1947午英国放弃其印度殖民帝国时,印度次大陆按宗教界限分裂成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自治领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自治领,后者被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分割成相距约1600公里的两部分。分治的前一年,冲突和屠杀充斥了这个国家。随着独立和分治的完成,这类活动迅速加剧。
1946—1947年,暴力和动乱充斥印度 随着英国明确准备允许印度独立,全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开始断断续续发生暴力冲突。在信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居民大体相当的旁遮普,争斗尤为激烈和残酷。英国政府宣布,在四个月的时间里(1946年7—10月),印度教徒—穆斯林的骚乱中有5018人被杀,18320人受伤。1947年头几个月里,这种伤亡更为惨重。
1947年8月14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独立,而且两国都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骚乱、暴力活动和死亡在两国——尤其在旁遮普蔓延开来。两国中宗教上占多数的民众开始恐吓、抢劫和杀害宗教上占少数的群体,这些人大多越过分治线寻求避难。经过约六个星期的屠杀后,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宗教上受迫害的少数群体已被消灭或是赶走了。没有留下可靠的统计数字,但可能近100万人被屠杀,1000000—1500 000人被迫逃离家园。
克什米尔纠纷(1947—1965年)
1947年10月,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发动反抗 克什米尔土邦信奉印度教的王公决定将其土邦并入印度(10月26日),导致该土邦人口占多数的穆斯林的反抗,他们希望并入巴基斯坦。阿夫里迪和马苏德部落从巴基斯坦涌入克什米尔,参加向斯利那加进军的活动。印度军队被空运至克什米尔,以平息这次反抗(10月27日)。印度政府的空军和地面部队与穆斯林反抗者及其巴基斯坦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0月28—30日)。
1947年11月……1949年12月,克什米尔爆发不宣而战的战争 巴基斯坦军队越过边界进入克什米尔,帮助那里的穆斯林反抗者。此举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宣而战。
1948年2月8日,克什米尔的伯坦爆发起义 这次起义被印度军队镇压。
1949年1月1日,双方停火 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沿战线勉强实现了停火,从而结束了14个月的战事。
1948—1954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了断断续续的谈判 没有达成明确协议。
1953年8月20日,双方达成公民投票的协议 克什米尔总理穆罕默德·阿卜杜拉酋长和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同意举行一次公民投票,以解决在克什米尔的查漠地位问题上的纠纷。后来印度又推翻了该协议,并将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关押起来。
1954年2月6日,克什米尔同意加入印度 巴基斯坦提出抗议。
1954年10月4日,巴基斯坦发表白皮书 该白皮书宣称,与印度进行的谈判失败,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1957年1月26日,印度吞并克什米尔 印度吞并克什米尔地区后巴基斯坦提出强烈抗议,联合国不予批准。此后克什米尔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众多争端问题之一(尽管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围绕这一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了长期的对立和冲突。
印度(1947—1961年)
1947年8月14日,印度独立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遇刺 全印度发生骚乱。
1948年9月15—17日,印度占领海得拉巴 在海得拉巴王公拒绝加入印度自治领之后,印度军队侵入海得拉巴并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1949年6……7月,克拉拉发生骚乱和暴力活动 在发生大规模反政府流血骚乱后,印度政府出面干涉,取缔了克拉拉邦的共产党政府,对该邦实行直接治理。
1950年1月25日,印度成为共和国 它仍是英联邦的成员。
1950年,印度向朝鲜派出医疗队 这是为了支援“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战争概要→“联合国军”的参战国)。
1953年,尼泊尔发生起义 印度军队协助尼泊尔镇压了这次受共产主义影响的起义。
1954……1974年,纳加起义 印度始终拒绝东北边界地区原始部落民提出的自治要求。
1954年4月29日,与中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1954年7……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印度河流域水源问题发生纠纷 该纠纷在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的调停下得以解决(8月5日)。
1954年7月22日—1955年8月15日,围绕果阿问题和葡萄牙发生边界冲突 印度民族主义者企图占领葡萄牙人控制的果阿部分地区,但被葡萄牙军队逐出(1954年7……8月)。在围绕果阿问题进一步发生暴力行动后,印度断绝了同葡萄牙的外交关系。
1959年2月25日,拒绝美国的军事援助 由于巴基斯坦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尼赫鲁要求在克什米尔的联合国停火委员会中的美国成员撤走。
1959年4月3日,达赖喇嘛抵达印度
1959年8月28日,与中国发生边界纠纷
1960年6月10日,喜马拉雅边界地区发生冲突 印度声称“中国正在占领印度领土”,并悍然以武力向中国挑衅,遭中国军队痛击。后中国单方面停火。
1961年3月14日,印度军队到达刚果 印度派兵参加联合国在刚果的行动(参见第二十一章→中非→扎伊尔→宣布成立一个新的刚果联邦)。美国运输机将印度军人空运至刚果。
1961年12月18日,占领果阿 印度收复了葡萄牙人控制了四个半世纪的飞地果阿、达曼和第乌。印度的行动没有遭到多大的反抗。
印度与中国的战争(1962年10—11月)
1962年10月20日,与中国边境冲突 中国军队在绵延约1600公里的战线上击败了入侵的印度边防部队。
1962年11月21日,中国单方面停火 尼赫鲁拒绝了中国提出的解决纠纷的条件,但实际上战败的印度也害怕继续战争,到本时期末,喜马拉雅边境沿线一直处在非正式停战状态。
1962—1965年,印度进行军事改革 印度从美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获得了大量军事援助,试图重振其武装力量,并克服在与中国进行的那场损失惨重战争中暴露出的许多缺陷。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争(1965年5—9月)
1965年4……5月,在库奇·兰恩不宣而战 因一块还没有明确划界的荒芜地区与巴基斯坦发生边界纠纷,爆发了持续约两星期的大规模战争。在雨季到来,战事结束前,巴基斯坦人似乎略占上风。
1965年8月5……23日,克什米尔和旁遮普发生边界冲突 由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先发制人,双方的军队和非正规渗透者纷纷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和旁遮普附近的边界线,互相袭击对方。
1965年8月24日,印度发动袭击 印度军队以强大的力量越过停火线,双方沿北部边界展开激战。在联合国驻克什米尔停火观察员的调停下,双方暂时停火。
1965年9月1—25日,大规模战争爆发 为报复印度的袭击,巴基斯坦军队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发动了大规模入侵(9月1日)。双方都向对方在旁遮普附近的城市,以及对方的首都发动了小规模空袭。印度军队向拉合尔发动了大规模进攻(9月6日)。不久,双方的进攻都陷于停顿。在大规模坦克战中,印度部队略胜一筹。然而,总的说来,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1965年9月7—8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武器禁运 继美国之后,英国和澳大利亚相继宣布了这一决定。
1965年9月8日,中国向印度发出警告
1965年9月27日,接受联合国提出的停火要求 早些时候联合国曾提出过停火要求(9月22日),双方起先表示接受,接着又置之不理。之后,双方都同意遵守安理会停火要求,并开始将各自的军队撤到8月5日双方的控制线内。联合国又新成立(9月25日)了一个印巴观察团(独立于联合国驻克什米尔观察团之外)。来自八个国家的75名观察员抵达旁遮普,监督停火。此后的数周内,双方屡屡破坏停火,但没有发生更大规模的敌对行动。
1966年1月10日,发表《塔什干宣言》 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意从对峙的边界阵地上撤走各自的军队。2月25日,撤军完成。
1967年9月11……14日,在锡金…中国西藏交界地区与中国发生冲突 印度和中国都指责对方侵犯边界。然而,冲突只限于步枪和火炮的交火,双方都没有大规模调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