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0年6月28日,与中国发生边境纠纷
1960年12月15日,发生王室政变 在军队的支持下,马亨德拉·比尔·比克拉姆国王夺取了权力,推翻了B.P.基拉拉首相的政权。
1961年3—12月,发生反叛 反叛被镇压。
东南亚
这一地区成了两种对立思想(共产主义对西方世界)在东方较量的战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崩溃后(1954年;参见下文),美国带头倡议在东南亚地区成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地区性组织,以阻止共产主义思想在该地区进一步传播。
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后,美国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创立一个互助安全条约网。东南亚条约组织就是在美国的努力下建立的。其八个成员国是: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英国和美国。缔结该条约,旨在进行集体防卫和经济合作,保护该地区的弱小国家免遭侵略。从理论上讲,东南亚条约组织仿效的是北约模式,但实际成效相对较小。
1954年9月8日,《马尼拉条约》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发出外交倡议后(始于6月30日),缔约国政府代表在马尼拉签署了《东南亚防御条约》。
1952年2月19日,《东南亚防御条约》生效
1964年4月15日,东南亚条约组织支持南越 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会议在马尼拉召开,会议发表了一份宣言,支持南越对越共游击队采取的军事行动。法国没有与会。
缅甸
人民的独立情绪,加上战争期间缅甸人既反对日本又反对英国的独立活动'参见①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②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促使英国同意给予缅甸独立。
1945—1946年,游击战争 英国军队被迫与持不同政见的武装分子在全缅甸展开了一场时断时续的游击战。在这些武装分子中,多数人是土匪。
1947年1月28日,英国宣布缅甸独立计划
1947年7月19日,昂山将军被暗杀 这位缅甸前总理、民族英雄和他的五名内阁成员,在仰光的一次内阁会议上被闯入的歹徒暗杀。凶手们被捕,受审后被处决(12月30日)。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独立 在吴努总理的领导下,缅甸拒绝加入英联邦。
1948年3月,共产党起义 起义主要从缅甸中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开始。
1948年8月,克伦族起义爆发 目的是要成立克伦族自治国。他们起初取得成功,控制了缅甸中南部,并他们宣布独立(1949年6月14日),定都东吁。
1949年1—2月,仰光郊区的克伦义军 他们切断了仰光和曼德勒间的铁路,并进入了仰光市火炮射程内的部分地区。
1949—1950年,政府军反攻
1950年3月19日,政府军占领东吁 克伦族起义开始崩溃。缅甸政府重新巩固了对中部大部地区的控制。
1950年5月19日,政府军占领卑谬 这是缅甸中南部主要的共产党活动中心。
1950—1974年,缅甸游击战持续不断 在民族主义起义者和共产党起义者勉强进行合作后,忠于政府的缅甸军队在奈温将军的领导下,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游击战,使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恢复了法律和秩序。但地方性的暴动和游击战在许多偏远的省份仍在继续。
1953年4月23日,联合国呼吁中国国民党部队撤军 中国国民党政府失败后撒到缅甸东北部的这些中国国民党流亡部队,无视缅甸政府的权威。缅甸向联合国提出申诉(1950年)。这些流亡部队拒不撤走。然而,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约2000名中国国民党游击队员从缅甸撤至台湾(11月)。第二年年初,又有6400名游击队员及其家属撒至台湾(5月)。然而,据估计,仍有至少6000人留在这片丛林地区。
1956年7月31日,与中国发生边界纠纷
1958年9月26日,发生军事政变 由于政府管理腐败,又存在共产党发动政变的威胁,促使奈温将军接管了政府。在和中国签署《中缅互不侵犯条约》(1960年1月28日)后,他通过全国选举(1960年2月6日)恢复了文官统治。
1962年3月2日,第二次军事政变 文官政府的腐败再次促使奈温建立军人独裁统治。
泰国
尽管存在着大规模政治动乱,导致发生了几次军事政变和国王被谋杀,但同该地区其他国家相比,泰国相对稳定。泰国的反共立场非常坚定,也是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东南亚条约组织)。到本时期末,对于美国在越南的行动,泰国给予了包括提供基地使用权在内的大规模援助。
1946年5月26—30日,法国和泰国发生边界纠纷 沿湄公河发生冲突后,泰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阻止法国的入侵。
1946年6月9日,阿南塔国王卒于可疑原因 他的兄弟普密蓬继承了他的王位。
1947年11月9日,军事政变 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元帅控制了曼谷的政府。比里·帕依营总理逃到乡下。
1949年2月26—27日,发生暴动 在因共产党沿马来亚边界采取行动而实行的紧急状态期间,泰国陆、海军部队互相指责对方阴谋发动反对銮披汶·颂堪总理政府的政变,并直接导致曼谷市内和周围地区发生大规模战斗。
1951年6月29日—7月1日,海军暴动被镇压
1951年11月29日,军队暴动被镇压 然而,在混乱中,一次政变迫使銮披汶修改宪法。
1957年9月17日,不流血的军事政变 陆军元帅沙立·他纳叻掌握了政权;陆军元帅銮披汶逃到柬埔寨。沙立后来退役,建立了一个过渡政府(1958年4月)。
1958年10月20日,沙立再次夺取权力 重新掌权并成为总理(1959年1月)。
1958年11—12月,与柬埔寨发生边界纠纷
1964—1970年,与柬埔寨再次发生边境纠纷 泰国想要收复长期同法国存在纠纷的东南边境领土(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柬埔寨→与泰国多次发生边境纠纷)。
1964—1974年,零星的共产党反抗活动 暴动仅限于国家的最北部和最南部地区。
1967年3月22日,允许美国在泰国设立B…52轰炸机基地 这使得美国可将一些重型轰炸机从关岛转移到距在越南的轰炸目标更近的泰国基地。
1967年9月,泰国军队被派往越南作战 根据泰国和美国达成的一项政府协定(1965年),泰国军队的参战经费由美国提供。
1967年12月1日,在五个省份颁布戒严令 这是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加剧所致,并使在该国最北部和南部地区实施戒严令的省份达到12个。
1969年7月7日,与美国达成的秘密军事协定被披露 美国参议员J.W.富布莱特透露了这份协议,它允许47000名美国军人驻扎在泰国。
1970年2月2日,宣布撤走4200名美国军人 仍有43800名美国军人留在泰国。
1971年11月17日,政府大变动 他侬·吉滴卡宗总理中止宪法统治,掌握了全部权力,实行独裁统治并宣布了戒严令。
1972年2月4日,泰国军队从越南撤出
1973年10月14日,吉滴卡宗总理辞职 在几天前发生的血腥暴力活动中,日益加剧的动乱和人民对军事独裁统治的不满达到了极点。昔密蓬·阿杜德国王任命法政大学(学生抗议吉滴卡宗的活动中心)校长讪耶·探玛塞为总理。
印度支那(1945—1954年)
在二次大战快结束时,越南的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的游击队合并成一个名叫越南民主同盟的组织。在共产党人胡志明的全面政治领导和早期的民族主义游击队领导人武元甲的军事领导下,游击队已控制了北越的多数丛林地区。游击队的成功主要是在中华民国政府和美国的无意干涉下取得的。两国都乐意通过越南人反对日本而从中得到帮助,也愿意看到法国势力从印度支那消失,但两国都没有完全认识到胡志明与国际共产主义的联系。到战争末期日本崩溃时,越盟宣布独立。但法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英国的某些协助,迅速重返印度支那,并在该地区恢复了殖民统治。其后发生的冲突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本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1946年3月6日,法国承认越南共和国独立 该国仅是法兰西联盟和印度支那联邦内部的一个自由国家。同时,法国军队在越南迅速集结。法国对独立强加了种种越盟不能接受的限制。年终(12月)北越大部分地区爆发游击战。
1947年1—2月,包围顺化 经几星期的围困后,法军救出了被围困的顺化守军,赶走了包围该国古都的越盟游击队。
1950年1月,中国和苏联承认越盟 中国不断增加对越盟游击队的军事援助。越盟军队在中国南方接受强化训练。随着游击战的加剧,美国也对法属越南增加军事援助。
1950年10月,法国受挫 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越盟军队一部分从中国,一部分从北越的丛林高地出发,向与中国边界接壤的东京北部的法军防线发动突击。法军在谅山附近的高邦遭到惨败(10月9日),加之老挝境内共产党巴特寮分子的活动加剧(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老挝→反法起义),迫使法国放弃了北越大部分地区(10月21日),并在红河三角洲以北构筑环形防御工事(12月)。南越和中越的形势也好不了多少,湄公河三角洲的多数地区都落入共产党手中。
1950年12月,德拉特尔·德塔西尼指挥法军作战 法国派出他以求恢复局势。不久他恢复了法军士气,夺回了主动权,到1950年末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1950年12月23日,越南在法兰西联邦中获得主权 条约在西贡签署。
1951……1953年,持续不断的游击战 游击战与在主要城市开展的反法活动交织在一起。尽管德拉特尔在军事上获胜,但法国仅能够控制大批法军驻扎的地方。
1952年9月,德拉特尔被解职 由于身染重病,他取道美国回到了法国。在美国,他请求得到更多的援助。几个月后德拉特尔病亡。
1953年1—2月,法国加强军事行动 在这次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行动中,法国军队(现在拉乌尔·萨朗将军的领导下)占领了越盟的一个基地,并摧毁了越盟隐藏在南越丛林中的几个军工厂。
1953年3—9月,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美国加强对法国的援助
1953年5月8日,纳瓦尔解除了萨朗的职务 指挥无能的萨朗将军被同样无能的昂立—欧仁·纳瓦尔将军解除了职务。
1953年7月6日,越南和老挝获得更大的独立性 它们接受了法国提出的通过谈判使印度支那联系国获得更大自治权的建议。柬埔寨拒绝了法国的建议。
1953年8—10月,法国和柬埔寨进行谈判 尽管法国仍保留对柬埔寨一些军队的作战指挥权,以便进行反对越盟的战争,但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政府获得几乎完全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自主权。
1953年10月……1954年4月,越盟加强军事行动 法国总理约瑟夫·拉尼埃说他的政府接受印度支那战争的“任何体面”的解决方案,不再试图迫使越盟无条件投降(11月12日)。
1953年11月20日……1954年5月7日,围攻奠边府 纳瓦尔将军希望将共产党部队诱人一个大圈套,然后将其消灭掉。于是他命令克里斯蒂安·德拉克鲁瓦·德卡斯特里准将带领15000名法国正规军、外籍军团和当地部队占据靠近老挝边界、位于河内以西约350公里处的村庄和一个简易机场,并构筑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