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4……1974年,沿中苏边境线发生零星冲突 多数边界事件似乎都发生在边界划分不明确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 暴力和骚乱遍布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毛泽东发起的,目的在于使共产党员和群众重振革命精神。起初军队似乎支持,或至少容忍了年轻的红卫兵的暴行,但由于骚乱持续不断,军队领导人似乎带头恢复秩序。显然,这得到了毛泽东的勉强批准。
1966年10月27日,中国报道发射一枚核导弹 这是中国的第四次核爆炸,也是首次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像其他的几次核试验一样,中国的第五次核爆炸在新疆罗布泊进行。
1969年3月2……15日,中苏军队不宣而战 这些冲突发生在中国东北边境线上的不同地区。虽然以前没有公布,但中苏军队间激烈的武装冲突至少已持续了5年。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冲突频繁发生,双方互相谴责对方挑衅。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10月20日,蒙古经“表决”脱离中国独立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条款规定举行的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这一决定(1945年8月14日,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
1946年2月27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这个为期10年的友好条约不断按期续签。
1947年6月5……8日,蒙古袭击新疆 蒙古军队袭击北大山,以救出在以前的边界小冲突中被俘的蒙古人。
朝鲜
1945年12月27日,《莫斯科宣言》 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外交部长宣布,根据《开罗协定》(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的条款,成立旨在统一朝鲜的美苏联合委员会。
1946—1947年,美苏联合委员会未能取得成果 双方没有能达成一项关于成立朝鲜临时政府的协议。
1948年5月1日,苏联宣布朝鲜独立
1948年10月19日一12月25日,苏联军队撤走 一支庞大的苏联训练团仍留在朝鲜。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1961年7月6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苏联确保朝鲜的防卫,并提供财政和军事装备援助。
1968年1月23日,“普韦布洛”号事件 “普韦布洛”号是美国海军的一艘电子侦察船。朝鲜炮艇将其捕获。包括“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内的美国海军部队,云集于朝鲜海域外,但没有采取报复行动。
1968年12月22日,“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 在美国和朝鲜签订了一个复杂的协议后,“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根据这项协议,板门店混合休战委员会的美国代表签署了一份此军舰从事“间谍”活动的“忏悔”书。当朝鲜履行协议后,美国立即宣布此公文无效。
1968年4月15日,朝鲜击落美国侦察机
韩国
1948年8月15日,宣布成立大韩民国
1948年10月20—27日,共产党领导军队起义 一支部队中的共产党组织发动了一次起义,很快控制丁韩国南部的丽水和顺川两座城市。经过激烈的战斗,双方至少有1000人死亡。政府军和警察镇压了这次起义。大丘发生的另外一次起义也很快被平息了(11月3日)。
1948—1950年,朝鲜局势紧张 “边界事件”,韩国称“共产党人越过边界进行的渗透”,以及“共产党人在韩国挑起的动乱”,愈演愈烈。
1949年6月29日,美国占领军全部撤走(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1953—1971年,紧张局势持续不断
1960年4月6—27日,韩国的暴力活动迫使李承晚辞职 反对李承晚高压政权的学生示威和抗议活动引发大规模的骚乱。李承晚不得不辞职。显然,美国的压力也起了部分作用。外交部长根据宪法担任代总统。
1961年5月16日,军事政变 朴正熙将军执政并解散现政府。后来他正式当选总统(1963年10月15日)。
1965年2月25日,首批韩国军队抵达南越 一支600人的先遣队到达南越。这支部队按计划将增至2000人。到1966年初,这支部队增至21000人,到1966年10月末,已增至41000人,包括2个师编为1个军。这表明韩国与美国团结一致。
日本
1945—1951年,麦克阿瑟担任盟军最高指挥官 在麦克阿瑟军政府的严格管制和指导下,日本政府和国家开始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过来。
1946年11月3日,颁布新宪法 这部宪法于1947年5月3日生效。日本在宪法条文中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
1951年9月8日,与盟国签署和约 由于没能使苏联同意就签订和约进行谈判,美国和另48个非共产党国家同日本签署了一项和平条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同时美国同日本又签署了一项双边防御协定。
1951—1954年,日本开始有限度地重整军备 尽管日本显然真诚地履行宪法规定的放弃战争的条款,但对日本来说,其内外安全显然都需要有军队。在美国的鼓励下,日本开始组建小规模的“自卫队”。
1954年3月8日,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该条约,美国将给日本约1亿美元的补贴,帮助生产军需品和食品。
1954年7月1日,正式批准重整军备 经过全民及立法机构长期的辩论,日本颁布法规,批准组建新军队。
1956年10月19日,与苏联结束战争状态 这是在一份《日苏联合宣言》中公布的。
1960年1月19日,续签与美国的《共同防御条约》
1972年5月15日,冲绳岛归还日本 这是在与美国签订的一项条约中规定的(1971年6月17日)。
1972年9月29日,与中国签署和平条约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了该条约。这结束了日本和中国自1937年以来法律上一直存在的战争状态。同时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非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陆地面积居第二位的非洲大陆仅包括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微不足道的利比里亚。南非联邦是英帝国的一部分,它作为一个自治领实际上已获得了独立。埃及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受英国的保护和操纵。一直享有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在大战快爆发时被意大利征服(参见第二十章一非洲→埃塞俄比亚→埃意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中,除了几个不太重要的西班牙沿海殖民地和面积较大的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外,非洲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完全的独立。然而,获得独立,丝毫不能阻止在取得独立的国家和少数几个殖民统治地区中民族主义力量(与反殖民主义有关)的兴起。革命、新民族主义、新老帝国主义、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以及技术上的彻底变革,使非洲大多数地区在本时期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实际上,非洲大陆的每个国家和殖民地区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内部和外部军事行动及敌对行动。这里仅记述最重要的事件。
非洲统一组织
在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领导人的努力下,非洲统一组织于1963年成立,它标志着非洲早期致力于建立一个广泛的全洲性组织的努力达到了高潮。除了南非和罗得西亚外,所有非洲国家都加人了该组织。该组织章程规定,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谴责政治谋杀和颠覆活动;不与大国集团结盟;解放白人统治的非洲领土(非洲统一组织解放委员会支持多种反对白人政权的解放运动)。非洲统一组织成功地调解了1963年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边界战争,帮助坦桑尼亚用非洲部队取代了镇压该国1964年兵变的英国军队。然而,在1964—1965年反叛期间援助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调解1969年尼日利亚—比夫拉内战,协调多种对立的解放运动,以及成功地进行一场解放南非或罗得西亚的战争等方面,该组织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发生据说是葡萄牙人挑起的雇佣兵袭击几内亚的事件(1970年12月)后,非统组织考虑成立一支统一的非洲军,但并没有付诸实施。1964年7月21日,在开罗召开的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各国同意禁止非洲拥有核武器。
非洲和马尔加什共同组织
非洲和马尔加什共同组织成立于1965年,它是早期讲法语的国家试图进行合作的产物。该组织包括非洲和马尔加什联邦、法国地区理事会、象牙海岸、尼日尔和达荷美。除了政治和经济动机外,成立该组织的主要因素是要结成一个共同阵线,对付加纳当时进行的颠覆活动,以及前比属刚果(今扎伊尔)的骚乱。该组织主要属咨询性质,没有设立共同的防卫机构和组织。多数成员国还与法国签署了双边防御条约,一旦遇到自己难以对付的威胁时,法国可迅速确保他们的内外安全。该组织的14个成员国是: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人民共和国)、达荷美、加蓬、象牙海岸、马尔加什共和国、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多哥、上沃尔特和扎伊尔。
北非
阿尔及利亚
1945—1954年,要求自治 法国人和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的第一次冲突(1949年5月8日)造成88名法国人和1000多名阿尔及利亚人死亡。
1954……1962年,公开暴动 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于1951年)开始发动有组织的战争,他们要战斗到获得自由为止。民族解放阵线使用突尼斯的基地造成法国和突尼斯的关系紧张(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突尼斯)。这次暴动导致全部法国军队近一半的部队进驻阿尔及利亚,造成10200名法国士兵和大约7万名阿尔及利亚暴动者死亡。
1958年5月13日,法国官员骚乱 雅克·马絮准将成立了一个公安委员会,以抗议战争中的政治领导层。这在法国引起一系列政治事件,促使戴高乐执政(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戴高乐执政)。
1958年6月1日,戴高乐提议阿尔及利亚通过公民投票进行自决 这遭到有法国血统的阿尔及利亚人的反对。“秘密军”(法国军人组织的一个极端主义团体)挑起骚乱和恐怖活动。戴高乐访问了阿尔及利亚,要求解散公安委员会,恢复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的控制。
1960年1月22日……2月1日,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右翼分子发动兵变 他们反对戴高乐给予阿尔及利亚人自决权的政策。叛乱被莫里斯·夏尔将军指挥的忠于政府的法军所镇压。
1961年1月6—8日,法国选民支持戴高乐的阿尔及利亚计划 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允许阿尔及利亚自决。
1961年4月22—26日,法国军队叛乱 根据戴高乐的命令(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戴高乐执政),由夏尔将军和拉乌尔·萨兰将军领导的兵变很快被忠于政府的法军镇压(4月25日)。萨兰逃脱并指示“秘密军”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加强恐怖活动。
1961年5月20日,开始和谈 法国政府代表和反叛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在法国的埃维昂莱班举行和谈。
1962年3月7—18日,停火 埃维昂的和谈达成了穆斯林民族主义者(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军实现停火的协议。艾哈迈德·本·贝拉当选阿尔及利亚总理。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2—1965年,持续不断的内部骚乱 本·贝拉政府的无能和独裁以及与苏联和阿联关系密切遭到普遍的反对。全国各地爆发了几次反叛和骚乱。
1963年10月6—12日,柏柏尔人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