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2—1965年,持续不断的内部骚乱 本·贝拉政府的无能和独裁以及与苏联和阿联关系密切遭到普遍的反对。全国各地爆发了几次反叛和骚乱。
1963年10月6—12日,柏柏尔人反叛 在莫汉德·哈吉上校的领导下,山区的柏柏尔人起来反抗政府。本·贝拉总统宣称是摩洛哥挑起了叛乱,结果两国因边界纠纷而关系紧张(参见下文)。失败的叛乱者被迫逃进了山区。奠汉德上校不久便停止反叛,转而参加了对付摩洛哥的战争(10月24日)。
1963年10月13—30日,与摩洛哥的边界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一非洲一北非一摩洛哥)
1965年6月19日,本·贝拉下台 经过一场几乎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后,国家政权由反法革命英雄——军队司令胡阿里·布迈丁上校掌握。他不久当选为总统(7月5日)。
1967年12月13日,未遂军事政变 这次有军官参与的反叛被镇压。
1967年6月,阿尔及利亚派兵支援埃及(参见第二十一章一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一六天战争一背景)
利比亚
1949—1951年,反对殖民主义的暴动 这些暴动直指英国殖民当局和意大利政府。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独立
1953年7月29日,与英国签订条约 条约规定,英国可保留英在利比亚的军事设施20年,作为补偿,英国要在5年内每年付给利比亚100万英镑以支持其经济发展,每年付出275万英镑以平衡利比亚的预算。
1954年9月9日,与美国签署协定 协定在班加西签订。协定允许美国使用利比亚的空军基地,作为补偿,美国在1954年要向利比亚支付500万美元,以后20年中每年支付200万美元。
1969年9月1日,军事政变 当时正在国外的国王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赛努西被青年军官领导的一次兵变所推翻,其领导人是穆阿迈尔·卡扎菲上尉。
1969年12月10日,未遂政变 卡扎菲指责此次政变有“外国幕后操纵”。
1970年1月21日,法国向利比亚出售武器 法国向利比亚出售了100架幻影—3型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世界大多数国家认为,法国显然是在逃避向中东对立国家禁运武器的责任。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尽管法国否认),利比亚会将这些飞机转交给埃及。
1970年6月11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 在卡扎菲总统政府的压力下,美国放弃了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
1971年9月1日。解散与埃及和叙利亚的联盟(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72年8月2日,达成与埃及统一的协议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在图鲁格与班加西经过三天的会谈,达成了这项协议。
1973年8月29日,重申与埃及的统一 尽管卡扎菲明确希望两国尽快实现统一,但萨达特和卡扎菲发表的联合声明表明,统一将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1974年1月12—14日,与突尼斯联合的计划 两国关于合并的联合声明发表(1月12日)后不久,突尼斯即发表声明,宣称突尼斯与利比亚的合并将推迟——也可能无限期推迟。
摩洛哥
1947—1953年,民族主义运动 穆罕默德五世苏丹支持民族主义运动,以对抗法国政府。
1953年8月15—20日,法国挑起的骚乱 在亲法领导人萨米·阿尔格鲁伊的影响下,马拉喀什的部落领袖起而反抗苏丹。苏丹被法国废黜并流放。
1953—1955年,骚乱加剧 民族主义者的恐怖活动和游击战遍及摩洛哥。
1955年8月19日……11月5日,游击队加紧敌对行动 法国人竭力镇压柏柏尔部落的起义和城市及乡村的恐怖活动,但收效不大。
1955年11月5日,法国同意摩洛哥独立 穆罕默德五世复位。
1956年3月2日,废止保护国地位 法国和摩洛哥共同协商废除了《非斯条约》(1912年3月30日)。西班牙中止对西属摩洛哥地区的保护制度(4月17日)。丹吉尔地区的国际共管状态后来也结束了(10月29日)。
1957—1964年,外国军队和基地撤走 摩洛哥要求外国军队撤离。最后一个美国大型综合空军基地于1964年归还摩洛哥。法国和西班牙军队先前已撤走。到本时期结束时,西属撒哈拉这块地区仍维持现状。
1957年11—12月,伊夫尼边界冲突 在占领这块殖民地的大部分地区后,摩洛哥非正规部队被西班牙军队击退。后来西班牙将伊夫尼归还摩洛哥(1958年4月1日)。
1958年10月21日,君主立宪派反叛 在穆罕默德五世国王与人民运动党的纠纷中,支持国王的陆军部队遭到政府军的攻击。尽管国王否认与这些部队有联系,但支持国王的陆军部队不久便与塔萨地区的里夫部落联合在一起(11月)。
1959—1960年,里夫政变 尽管政变者遭到严重挫折(1959年1月),但里夫的反政府活动不断(参见上文)。这一地区的局势最终还是平定下来(1960年4月)。政府军领导人是穆莱·哈桑王储。
1963年10月13日……11月4日,与阿尔及利亚的边界战争 双方经过长期的紧张局势和多次边境事件后,在阿特拉斯—撒哈拉沙漠地区存在争端的边界地带爆发了大规模冲突。在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和马里总统莫迪博·凯塔的调停下,双方实现停火。摩洛哥人在哈西拜达、廷杜夫、菲吉格地区的战斗中获胜。
1971年7月10日,未遂政变 在哈桑二世的生日晚会上,政变者袭击王宫。经过流血战斗,政变被镇压。
1972年8月17日,未遂政变 这次政变的领导是自前次未遂政变以来深受信任的国防部长穆罕默德·奥福基尔将军,在企图击落国王的飞机未遂后自杀。
1973年3月2……7日,游击战行动 显然,来自国外的游击队至少破坏了摩洛哥南部的两座城镇。游击队被击败,100多人被俘,其中一些人承认得到了利比亚的支持。
突尼斯
1952年3月,暴乱和骚乱 在直接反对法国统治的动乱和骚乱中,民族自决运动达到高潮。
1955年6月3日,法国同意突尼斯完全内部自治 这项决定于9月1日生效。
1956年3月17日,独立 以前签署的所有条约及协议都被废除。哈比卜·布尔吉巴当选首相(3月25日)。法国仍保留几个军事基地。
1956年7月2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布尔吉巴当选总统。尽管与法国存在分歧(后来引发一次冲突),布尔吉巴仍使该国倾向于西方。
1957年5月26日……6月7日,同法国发生冲突 冲突是由法军和突尼斯军队在阿尔及利亚边界附近采取行动引起的。类似的零星事件一直持续到阿尔及利亚暴动结束(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阿尔及利亚)。
1958年2—6月,与法国发生冲突 这些零星的边境事件大多是法国针对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利用突尼斯基地活动而采取的惩罚性行动。
1961年7月19—22日,同法国的敌对行动(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与突尼斯发生冲突) 突尼斯人攻击法军哨所,遭到了法军的迅速报复。法军占领了比塞大。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停止了敌对行动。
1962年6月,法军全部撤走 法国仍在突尼斯保留空军基地。
1962年12月22日,未遂军事政变
1965年4月28日,突尼斯抵制阿拉伯联盟会议 这是由于其他国家拒绝考虑布尔吉巴关于同以色列进行和谈的建议。
1966年10月3日,突尼斯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断绝关系 这是因为双方在与以色列进行和谈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1974年1月12—25日,计划同利比亚结盟(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利比亚)
东非
埃塞俄比亚
1952年9月11日,同厄立特里亚结成联盟 信奉伊斯兰教的厄立特里亚同信仰天主教的埃塞俄比亚在联邦制基础上统一。
1954年5月14日,同美国签订协议 埃塞俄比亚给予美国为期99年的军事基地使用权。
1960年12月13……17日,兵变 当海尔·塞拉西皇帝不在国内时,帝国卫队控制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并宣布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即位。政府军镇压了这次政变。皇帝饶恕了皇太子——他的行动显然受到监视。
1964年,同索马里发生边界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东非→索马里)
1965—1974年,厄立特里亚暴动 厄立特里亚的议会经表决一致同意和埃塞俄比亚保持永久统一(1962年11月14日)。然而,民族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泛阿拉伯分子联合起来逼迫联盟解散,这种分裂活动演化成了游击战。分裂分子显然得到邻近阿拉伯国家(主要是苏丹和索马里)的资助。
1971—1974年,厄立特里亚反叛加剧 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加强反政府的游击恐怖活动,并扩展到了亚的斯亚贝巴。
1974年2月26—28日,军队暴动 这种叛乱从阿斯马拉蔓延到了亚的斯亚贝巴。为了控制局势,海尔·塞拉西皇帝组成了新内阁并增加军队薪金。然而,该国实际上仍处在军人控制之下。
1974年6月28日,军队控制了政权 皇帝成为傀儡,他残存的权力不久也被削弱了(8月16日)。
1974年9月12日,军队废黜海尔·塞拉西 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在日内瓦说,他将按军队的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得到盼望中的皇位。临时军政府主席阿曼·迈克尔·安多姆将军实际上成了国家元首。
1974年11月22—24日,军事政变 统治埃塞俄比亚的军事委员会领导人之间发生权力斗争,导致阿曼将军被推翻(11月22日)。次日他在对立部队在他家附近发生的武装冲突中被杀害。也有的说法认为他在冲突过后被处决。之后,约60名前政府官员被处决,包括32名军官和内阁部长、省长和贵族成员,其中至少有一名王子。引发权力斗争的一个原因是,对于仍在持续的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反叛活动应采取什么策略,双方存在分歧。
肯尼亚
1945—1952年,骚乱和暴动 这块英国王室殖民地成了革命的温床。一个秘密组织(茅茅)开展了一场持不同政见运动,最终引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范围抗击殖民主义屠杀。在当时的形势下,白人殖民分子和当地黑人一样难以幸免,男人、妇女和儿童被杀害。
茅茅起义
1952年10月20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英国派一艘驱逐舰和军队去肯尼亚,以恢复秩序并镇压茅茅起义。游击战在全国蔓延。
1953年1—5月,英国采取军事行动 英国采取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和镇压措施。已查明和被怀疑与茅茅团体有联系的吉库尤部落主要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遭到逮捕、审讯和判刑,其中茅茅领导人乔莫·肯雅塔被判7年监禁(10月20日)。肯尼亚中部被封锁,与其他地区隔绝。在乔治·厄斯金(爵士)将军领导下,成立了独立的东非军区,下辖肯尼亚、乌干达和坦噶尼喀。
1953年6月15日,英军在阿伯德尔林区的胜利 125名茅茅人被杀害,使得自10月份以来被杀的起义军总数达到1000人。同时,殖民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内罗毕的居住条件。此后不久,殖民政府又在茅茅据点散发传单,许诺对投降的茅茅人和没有犯谋杀罪等严重罪行的茅茅人“予以宽大处理”。
1955年2—6月,镇压行动开始达到高潮 在肯尼亚山区和阿伯德尔地区,约1万名军队击溃了大约4000名起义军。
1955年9月2日,英国开始缓和其强硬态度 自1952年10月以来,近1万名起义军被杀害,1538名投降,24000多名被逮捕或因受怀疑而被拘留。对仍在分散抵抗的持不同政见者采取的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1956年初。
1961年8月14日,肯雅塔获释 他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