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耳其
1975—1984年,土耳其继续在塞浦路斯部署军队 土耳其继续在塞浦路斯部署军队(25000人)。但在土耳其族人占多数的塞浦利奥特联邦州宣布永远脱离塞浦路斯实现独立后,土耳其军队撤出了1500人(参见第二十二章→西欧→塞浦路斯)。
1978年12月26日,在13个省宣布实施戒严 为了制止国内逊尼派穆斯林与什叶派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政府经国会批准通过,在全国67个省中的13个省(包括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实施戒严。后来,戒严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6个省(1979年4月25日)。
1980年9月12日,军事政变 数月来,由于政变、政治和宗教暴力冲突不断,土耳其军队参谋长凯南·埃夫伦将军开始实施军事管制。他保证,一旦恢复了秩序,他就把权力还给民主政府。
1981年1月15日,成立制宪议会 埃夫伦将军宣布,他将召集成立制宪议会,以便制定一部新的民主宪法。这部新的民主宪法于6月30日完成。
1982年7月17日,制宪议会提交《宪法草案》 在全民公决中,90%的选民投票通过了这部新宪法(11月7日)。
1983年12月13日,军人统治结束 经过议会选举(11月6日),埃夫伦将军和他的执政团宣布将权力移交给以奥扎尔为总理的文人政府(12月13日)。
塞浦路斯
1975年2月13日,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宣布成立 希腊族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三世拒绝承认这个新成立的国家。两个塞浦路斯进行谈判,但在边界划分问题上未取得任何成果。拉夫登克塔什出任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总统(1976年6月20日)。
1977年2月12日,边界划分谈判 土耳其族的塞浦利奥特做出一些领土让步,以此换取希腊族对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的承认。但谈判中止,原因是希腊族塞浦路斯指责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部分违背条约。
1983年11月15日,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宣布独立 土耳其继续在塞浦路斯部署军队,但已开始撤军。这是从1974年入侵以来的第一批撤军。
中东
阿拉伯联盟
1976年6月10日,阿拉伯联盟向黎巴嫩派驻维持和平部队 阿拉伯联盟经过投票通过,决定向黎巴嫩派驻维和部队。这支维和部队主要由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和苏丹派出的部队组成。在此之前,阿拉伯联盟已向该地区派去了16000人,他们也是这支维和部队的一部分。这支维和部队的主力是叙利亚部队。叙利亚继续在黎巴嫩保留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叙利亚出兵干涉)。
1976年9月6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加入阿拉伯联盟 阿拉伯联盟一致通过了埃及的提议,接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该联盟的成员。
1976年10月17日,阿拉伯联盟向黎巴嫩派遣威慑力量 由于叙利亚既没这个能力,也不会制止黎巴嫩的内战,所以黎巴嫩、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的总统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稚得举行会晤,同意在黎巴嫩建立一支威慑力量。这支力量将由黎巴嫩总统萨卡斯个人指挥。这支力量大部分由叙利亚的部队组成,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苏丹和北也门也派出规模不大的部队参加。但当这些国家知道叙利亚企图控制这支阿拉伯联盟力量时,他们便坚决退出了(1979年6月)。叙利亚在阿拉伯联盟名义上的支持下继续在黎巴嫩保留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1978年11月1日,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戴维营协议》 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戴维营协议》以及《埃以谈判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联盟对埃及进行制裁 由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了和平协议,阿拉伯联盟18个成员国首脑决定抵制进口埃及产品并断绝与开罗的外交关系。然而还是有两个国家保留了与埃及的关系,它们是阿曼和苏丹。它们没有出席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盟组成反埃阵线)。
1989年5月23日,卡萨布兰卡会议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出席了卡萨布兰卡会议,这标志着阿拉伯联盟已经接受了在戴维营埃及与以色列双方所达成的和平协议——《戴维营协议》。
1990年8月10日,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应 阿拉伯联盟的21千成员国中的12个举行会晤并通过决议,遣责了伊拉克对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科威特的入侵。有9个成员国投了弃权票。它们是:约旦、毛里塔尼亚、也门、苏丹、利比亚、乍得、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90年10月31日,阿拉伯联盟的总部又迁回开罗 阿拉伯联盟总部在阔别十年后,又重新从突尼斯迁回开罗。
以色列
1976年6月27—28日,恩德培事件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劫持了一架从雅典飞往巴黎的法国航空公司的班机并将其押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他们将机组人员和乘客扣押为人质。劫机者要求释放53名在以色列、西德、瑞士和肯尼亚关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政治犯。劫机者虽然释放了47名乘客,但仍扣押着98名机组人员和乘客做人质。乌干达总统阿明一面派人与劫机犯进行合作,一面派出部队帮助劫机犯看守候机楼内的乘客。以色列一面表示愿意谈判,一面秘密计划进行武装营救。
1976年7月3……4日,代号“乔那森”的恩德培机场营救行动 以色列的突击部队在内塔尼亚赫中校的指挥下实施大胆、严密的营救行动。突击队在恩德培机场着陆后,迅速肃清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恐怖主义分子和乌干达士兵的抵抗,解救出了全部的人质。为保证以色列的飞机能够安全返回,以色列的突击部队还炸毁了乌干达停在机场上的米格战斗机。在这场战斗中,以军突击队共打死了7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员和20名乌干达士兵。有3名人质和1名以军军官——突击队长内塔亚赫中校被打死,另有3名以军士兵被打伤。
1978年3月11日,海岸路惨案 11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游击队员从黎巴嫩出发,在海法海岸登陆,打死7名平民并袭击了1辆出租汽车。随后游击队战土劫持了1辆公共汽车开向海法,然后又命令司机将车开向特拉维夫。他们截住1辆向北行驶的公共汽车并向其开火,打死了几名乘客。然后,他们又继续向南开,在距离特拉维大约16公里的地方,被以军截住。在继而发生的战斗中,9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游击队员被打死,2名被俘获。以色列方面有35名平民被打死,75人被打伤。
1978年3月14—21日,利塔尼河战役 为了对海岸路惨案进行报复,以色列国防部派军队对南黎巴嫩发动入侵。此次战役的目的是要消灭利塔尼河以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由于以色列内阁坚持要把伤亡保持在最低水平,以军推进行动比较谨慎。结果使大部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队员逃过了利塔尼河。但以色列保住了南部黎巴嫩的安全,防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从拉什迪亚的图勒和巴勒斯坦难民营地对以色列进行骚扰。
1978年4月11日……6月1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黎巴缴 根据联合国第425号决议,以色列决定从黎巴嫩撤军。联合国的一支维和部队取代了驻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军队。但以色列坚持要把一条深人以色列—黎巴嫩边境以北约14公里的狭长地带交给黎巴嫩陆军少校哈达德指挥的部队和民兵来控制。哈达德将此条地带命名为“自由黎巴嫩独立共和国”(1979年4月1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其戏称为“哈达德地带”。
1978年4月……1981年4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发展壮大 利塔尼河战役后,以色列军队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巴解组织重新开始骚扰以色列。尽管在黎巴嫩南部驻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哈达德的部队,但巴解组织还是不断经过陆地和海上对以色列进行骚扰。这段时间共发生了50次火炮和迫击炮炮击事件,造成10名以色列人被打死,57人受伤。这一伤亡数字比利塔尼河战役时的伤亡数字要少得多了。但是以色列和加利利北方的人民对此都难以接受。以色列出动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进行报复性打击,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重创。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对该组织进行重新调整并改变了战术。他们在黎巴嫩南部建立基地。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苏联为他们提供的大量的武器装备开始建设一支装备有坦克、火炮和多管火箭发射器的正规军事力量。
1978—1979年,与埃及签署《戴维营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以色列的作战飞机轰炸并摧毁伊拉克在巴格达城外奥斯拉克正在建设已接近完工唯一的一座的核反应堆。以色列总理贝京为这次突然袭击辩解说,因为以色列确信,伊拉克企图在这所工厂里生产核武器并用这些核武器对付以色列。
1981年7月……1982年5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停火协议 在调解人——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哈比勃的安排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了和平协议(7月24日),随即便实现了停火。显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认为,以色列的报复性进攻将会只限于利塔尼河战役的规模,因而继续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平民目标和其他国家实施恐怖主义活动。为此,以色列在其南部边界部署了部队。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外交官被打伤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暗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这使巴解组织发动的一系列恐怖主义活动达到了高潮。这导致了以色列在三天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
1983年2月8日,卡汗调查委员会提出报告(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组成卡汗调查委员会)
1983年5月17日,与黎巴嫩达成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黎巴嫩…以色列协议)
1985年2月16日,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 以色列部队开始撤出黎巴嫩,整个撤军活动到6月全部完成,只保留了一条很窄的地带(以色列称其为安全地带)。
1985年10月1日,空袭 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为了对巴解组织在塞浦路斯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9月)进行报复,以色列空军的数架F—15战斗机飞行2400公里对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进行空袭,炸死67名阿拉伯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当时不在场而幸免于难。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行动纷纷进行谴责,但美国却称以色列的这次行动是对恐怖主义的“正当的反应”。
1987年12月,“起义” 巴勒斯坦人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举行了一系列比较散乱的游行示威活动,反对以色列占领以上地区。后来,这些活动变成了称之为“起义”的有组织的行动,并对以色列的占领采取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措施。许多抗议活动是暴力行动,经常是年轻人与警察发生冲突,向警察投掷石块。以色列警察和军队尽力制止这些骚乱,摧毁“起义”组织,但收效不大。这些骚乱活动得到了国际上对巴勒斯坦运动广泛的支持。
198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