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8年5月2—5日,袭击黎巴嫩 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的袭击进行报复,以色列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黎巴嫩南部进行报复性的空袭和远征。以色列军队与什叶派民兵进行的激烈的战斗使这次远征达到了最高潮。以色列军队与基督教民兵一起在坦克、直升机、海军的舰炮和空军的支援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990年10月8日,神殿山事件 这段时间,由于科威特危机形势越来越紧张,以色列边境警察向一群骤集在耶路撒冷神殿山上大清真寺附近的巴勒斯坦人开枪射击,打死约20人,伤150人。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受到了谴责(10月12日和24日通过了两项决议),但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91年1月17日……2月26日,以色列遭到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的袭击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没有食言,他果真向以色列人口密集的地区发射了“飞毛腿“导弹。袭击造成的伤亡不大。原因是“飞毛腿”导弹的命中精度不高,还有就是美国的“爱国者”反弹道导弹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有就是伊拉克的导弹未携带化学弹头。在美国的压力下,尽管公众一致要求对伊拉克的袭击进行回击,但以色列异乎寻常地按兵不动。伊拉克的导弹还是不时地打到以色列领土上(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兵力对比→伊拉克)。
埃及
1975年3月29日,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 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但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该运河。萨达特还宣布,他将更新驻西奈半岛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使命(参见第二十二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西奈半岛)。
1975年7月……1976年8月,埃及与利比亚的关系紧张 埃及指责利比亚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并且还准备在埃及也进行这种活动。
1975年9月1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经过一个夏天的谈判,以色列与埃及达成了从西奈半岛撤军的协议。以色列同意从米尔他和其他两个山口撒军并把阿卜鲁迪斯油田还给埃及。埃及也同意以色列非军用品船只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双方都同意将各自在西奈半岛上驻军的数量限制在8000人。美国将在各山口安装预警系统。
1975年11月30日,以色列撤军 根据《西奈半岛撒军协议》规定,以色列军队从一条144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撤出其军队,并交还一个油田。
1976年3月14日,萨达特废止与苏联的友好条约 据说,苏联拒绝在1973年阿以战争后帮助埃及重建其军事力量并且不愿意继续提供贷款。因此,萨达特总统废止了与苏联在1972年签署的友好条约。他还强烈批评了苏联不允许印度从设在印度的米格飞机生产厂为埃及提供米格飞机的零部件。萨达特后来与中国签订了协议,从中国购买米格飞机的零部件(4月21日)。
1976年7月13—18日,《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合作条约》 签宇埃及总统萨达特和苏丹总统尼迈里同意签署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以此来防止利比亚人侵苏丹。这两位领导人又飞到利雅得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国王卡利德,签署了一份多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条约。萨达特和尼迈里已得知,上个月卡扎菲企图在苏丹策动一场政变,但未成功(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苏丹)。
插图004 美军正在进行“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地地导弹导弹试验(美国陆军供稿)
1976年12月18—21日,叙利亚…埃及建立联合政治指挥部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会谈,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加强两国间在军事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合作。
1977年1月16—19日,使用部队平息因食品引起的骚乱 埃及军队平息了一场由于政府上调食品价格而引起的骚乱。
1977年7月12……19日,与利比亚发生边界冲突 由于埃及当局在边境地区逮捕了利比亚的一些蓄意闹事者(7月12日),埃及与利比亚的关系骤然紧张进来。利比亚为了进行报复也逮捕了10名埃及人(7月16日)。边界事件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两国间的武装冲突。
1977年7月21—24日,埃及与利比亚发生边境冲突 埃及军队打退了利比亚军队越过边界发动的进攻。埃及宣称,他们击落了利比亚的2架飞机,击毁坦克40辆,埃及只遭受轻微的损失。埃及采取报复行动,越过边界发动反攻,埃及空军空袭了利比亚的一个空军基地,狠狠地教训了卡扎菲一次。萨达特提出停火(7月25日)。但萨达特警告说:“那个疯子(卡扎菲)在玩火。”
1977年11月10—18日,萨达特提议出访以色列 萨达特一再宣称,他准备访问耶路撒冷,与以色列讨论和平问题。以色列总理贝京也表示他也准备访问埃及。
插图005 美军一O一空降师的士兵正在向海湾地区部署
1977年11月20—22日,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 萨达特大胆出访耶路撒冷并在科涅塞特发表演说。萨达特和贝京都保证,他们将努力争取和平并结束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埃以和平进程开始了。但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国家,利比亚和叙利亚对萨达特出访以色列,结束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表示极大的愤怒。利比亚断绝了与埃及的外交关系。
1977年12月2……5日,阿拉伯组成反埃阵线 利比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决定组成反埃阵线。尽管他们指责萨达特的行动是“反叛罪”,但他们也未放弃恢复邦交的希望。但反埃阵线比较温和的谴责使伊拉克很不满,伊拉克代表提前离开会场回国了。萨达特召回了埃及驻以上五国的大使(12月5日)。
1978年2月23日,埃及袭击塞浦路斯 阿拉伯的恐怖主义分子称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攻击并打死了埃及驻塞浦路斯尼科西亚的一名报刊主编并把30人扣下当做人质。萨达特派遣埃及的突击部队前去营救。突击队打死恐怖主义分子,但遭到了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部队的攻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15名突击队员被打死,其他队员被俘获。埃及政府对此非常愤怒,继而断绝与塞浦路斯的外交关系。
1978年9月7……17日,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经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从中斡旋,萨达特与贝京进行为期一周多的谈判,最终达成和于协议,同意约旦河西岸自治并在签署《戴维营协议》后3个月内,签订《埃以和平条约》。
1979年3月20日,美国同意向埃及和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 鉴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协议,美国同意向埃及提供战斗机和价值20亿美元的其他武器装备。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美国也同意向以色列提供总价值3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1979年3月26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 在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之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统贝京在华盛顿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两国的总统都对美国总统卡特为此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根据条约的有关条款,以色列保证将分批从西奈半岛撤出其部队和定居者,整个撤出行动可望在三年内完成。以色列可以使用苏伊士运河。以色列还保证条约签订后一个月,它将谈判巴勒斯坦自治问题。
1979年3月27日,以色列开始从西奈半岛撤军
1979年9月8日,埃及出兵摩洛哥 埃及应摩洛哥政府的请求出兵摩洛哥,帮助摩洛哥政府打击波利萨利奥。
1979年10月6日,美国第一次向埃及运送军火 在埃及庆祝十月战争(1973年)胜利十周年的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美国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F…4式战斗机和M—113式装甲运兵车。
1980年1月8日,美国与埃及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据宣布,美国和埃及空军在埃及的卢克苏尔空军基地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被暗杀 在埃及庆祝十月战争胜利十周年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萨达特被暗杀。暗杀者是埃及军队中的一名反对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和反对自由解释伊斯兰经典的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士兵。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随后接替了萨达特总统的职位。
1981年11月14日,举行代号为“明亮之星”的军事演习 埃及与苏丹、索马里、阿曼和美国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1982年4月25日,以色列完成从西奈半岛的撤军
1983年8月18日……9月18日,举行“明亮之星…83”军事演习 约由5000人组成的美军部队与埃及军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1985年10月7—14日,“阿基利劳洛”号轮被劫事件 四名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恐怖主义分子在埃及海岸外劫持了意大利的“阿基利劳洛”号游轮,打死了船上的一名美国游客(10月7日)。经谈判后,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官员投降(10月9日)。美军舰载F—14战斗机在公海上拦截了这艘载有四名劫持犯驶向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的游轮并迫使其在西西里岛靠岸。在那里,四名劫持犯被抓获并受到审判(10月11日)。尽管埃及遣责了这次劫持行动,但也指责美国的行动是一种“海盗行径”。意大利不顾美国的抗议,放走了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头子,使美国的这次拦截行动未能取得圆满的结局(10月12日)。
1990年8月8日……1991年2月26日,埃及在科威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穆巴拉克总统宣布,埃及将派部队参加海湾多国部队(1990年8月8日)。埃及的部队稍后开始进驻沙特阿拉伯(8月11日)。埃及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一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些突击部队和一些支缓部队(1991年1月)。这些部队参加了联合国联军的进攻行动(1991年2月24……28日;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科威特战争)。
也门(北也门)
1977年10月10日,总统和副总统遭暗杀 总统阿巴拉汗·阿尔哈姆迪和他的弟弟阿卜杜拉·穆罕默德·阿尔哈姆迪上校被暗杀。此次暗杀很有可能是要阻止计划中的旨在寻求南北屯门统一的谈判。
1978年6月24日,总统被暗杀 新总统阿米德·侯赛因·加什米在南也门的公使送来的南也门总统塞尔姆·鲁巴亚·阿里的公函包发生爆炸中被炸死。这位南也门公使也在这次爆炸中也被炸死。北也门指责这次爆炸是南也门总统塞尔姆·鲁巴亚·阿里计划所为。但阿拉伯方面也有消息证实说,此次爆炸事件是北也门反对派所为。
1979年2月24—26日,与南也门发生边境冲突 北也门官员谴责南也门部队越过了边境向北也门发动进攻,南也门否认这一说法并说他们只是在对北也门对南也门发动人侵做出的应有反应。两国同意阿拉伯联盟出面进行调停(2月28日)。
1979年3月17日,停火 南北也门同意停火。
1979年3月29日,国家统一协议 停火后,南北也门进行了谈判协商。尽管双方都同意进行统一,但没有实现。
1980年5—6月,南北也门再度发生冲突(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南也门→南北也门发生激烈战斗)
黎巴嫩
1975……1984年;黎巴嫩内战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发展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基督教与穆斯林各派别之间的紧张局势,爆发了全国性的内战(1975年4月13日)。内战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为实现摧毁以色列的目标,巴解组织把黎巴嫩当作基地,借此袭击以色列并使用其远程火炮和火箭轰击以色列。
1976年3月,叙利亚出兵干涉叙利亚 借口在黎巴嫩交战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