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厝肭职⒏缓埂5钡谝籓五空降师占领喀布尔时,遭到了阿富汗军队和当地群众相当顽强的抵抗。阿明和他的部长们被包围在阿明的总统府内。苏联的一支特遣部队冲了进去,阿明也可能在战斗中被打死,也可能后来被处决了。帕普金将军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
1979年12月28日,卡尔迈勒出任总统 卡尔迈勒原为阿明的副总统,出任总统前是阿富汗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大使,被苏联召回国出任阿富汗总统。
评论: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了全世界的一致谴责。苏联这一行动使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去年春天美国总统卡特与苏联国家主席勃列日涅夫签订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卡特总统决定对苏联实施小麦禁运并拒绝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运会。
1980年1—2月,广泛开展的抵抗运动 12月政变成功后,阿富汗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抵抗苏联入侵。他们伏击苏军的车队,大量的装甲车辆被击毁。穆贾西德自由战士包围了苏军占领的几个大城市并对城市发动攻击。阿富汗1—2月的恶劣气候条件限制了苏军的行动。
1980年2月21—23日,喀布尔举行起义 起义被苏军镇压了,其中有500人被打死,另有1200人被抓。
1980年3—4月,苏联发动进攻 苏联的进攻目标是:(1)解除阿富汗抵抗组织对有些城市的围困;(2)必须将穆贾西德游击队驱逐出肥沃的山谷和连接主要城市的战略公路;(3)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边境地区建立一个安全地带,阻止穆贾西德游击队通过这条路线,从巴基斯坦获得补给、弹药与装备;(4)对山区进行扫荡,肃清那里所有抵抗组织的根据地。
1980年3月1日,战役的第一阶段 苏军首先派出米格—21战斗机,使用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对游击队的阵地进行低空轰炸,然后用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使用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对游击队的阵地进行密集的轰炸,最后再使用米—6“钩”直升机搭载空降突击部队在游击队阵地实施空降。这样,苏军所有的卫戍部队的压力被大大减轻了,剩下的穆贾西德游击队统统被赶进山区。
1980年4……5月,战役的第二、三阶段 为将穆贾西德游击队赶出山谷和控制战略通路,苏联出动了诸兵种合成部队,发动空地一体攻击,其中米—24武装直升机发挥了主要作用。尽管进攻行动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苏军还是将穆贾西德游击队赶进山区并使其遭受到沉重打击。苏军很快建立起了一条安全地带,但苏联既不能控制从巴基斯坦向游击队输送补给和武器弹药,也不能制止穆贾西德游击队对战略谷地的袭击。
1980—1985年,阿富汗抵抗运动 在继续苏联不断增加侵阿军队数量,从一开始的85000人增加到105000人,但还是不能制止抵抗运动。游击队不断袭击苏军的运输车队和运输线。穆贾西德游击队通过袭击可以得到他们急需的食品和弹药,另外,他们也从巴基斯坦得到一部分补给和弹药。苏联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沉重地打击了阿富汗抵抗组织,但苏军自己也损失惨重。苏军既不能保证山区的安全,也不能完全保证缄外谷地的安全。阿富汗人说,苏联在阿富汗使用了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破坏了1925年《日内瓦公约》和1972年日内瓦《关于禁止生产和储备生物武器的条约》。美国国务院也怀疑苏联非法使用了生物武器。穆贾西德游击队的处境也很困难,宗教、部落间的纠纷以及缺少武器弹药和装备等问题使抵抗运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苏军尽管遭到顽强的抵抗且伤亡惨重(估计1984年苏军的伤亡人数在15000人左右),但尚无迹象表明苏联可能放弃阿富汗。苏军在19个机场扩建飞机跑道并在坎大哈、赫拉特、达德山和马扎利沙利夫,以及在靠近中国边界的瓦克汗走廊附近兴建新的机场。1984年,苏联飞机从在阿富汗的空军基地起飞,其活动范围已包括波斯湾和印度洋。当时在阿富汗的苏军飞机估计在400架左右,其中包括米格—23和伊尔—38等机型。
1985年5月,抵抗组织联合 阿富汗的7个主要抵抗组织领导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举行会议,同意组成统一战线。
1986年,美国增加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援助 由于苏联加紧对阿富汗游击队进行扫荡,美国开始通过巴基斯坦增加对游击队的援助,其中包括各种先进武器,如“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等。这大大增强了游击队抵抗苏军的能力。他们使用美国“毒刺”式防空导弹可有效地对付可怕的苏军米—8和米—24武装直升机。苏联的战争负担越来越重。许多老兵复员后得了战争紧张综合症,他们也像美国越战时的那些老兵一样抗议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986年5月4日,纳吉布拉发动政变 推翻卡尔迈勒政权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原是阿富汗秘密警察头子。他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了卡尔迈勒政权,成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第二年,他当选总统,执政期为七年(1987年11月)。
1986年10月,纳吉布拉推行和解政策 在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会谈之后,纳吉布拉宣布将推行国家和解政策,并实行单方面停火,准备与游击队的人一道组成政府,结束内战。但这一建议被游击队拒绝了。
1988年2月,苏联准备从阿富汗撤军 鉴于巴基斯坦与纳吉布拉3月15日谈判取得的成果,苏联宣布,在1988年5月15日之前,将从阿富汗撤出其全部军队,估计撤军将需要十个月的时间。
1988年4月14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签订《日内瓦条约》 此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纳吉布拉在塔什干举行会谈。
1988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苏联撤军 苏军在九个月内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撤军任务(参见第二十二章→西欧→苏联→苏联完成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军事顾问仍留在阿富汗并答应每月向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提供5亿美元的补给和武器。
1989年2月19日,纳吉布拉宣布戒严 纳吉布拉重组政府,加强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作用,政策也明显趋于强硬。
1989年7月,政府军在贾拉拉巴德击溃游击队 游击队此次失败表明,苏联军队一撤走,阿富汗政府就垮台的这种普遍认识是错误的。
1990年10月,反政府游击队发动进攻 第一星期,反政府游击队攻陷了塔林科特(乌鲁兹甘省首府)和奇拉特(扎布尔省首府)两座城市。后来,游击队考虑到他们既没有重型武器,也没有组织城市战斗的经验,所以他们决定调整其战略方针,将活动的重点转到农村。尽管政府军控制着主要的大城市,但他们也没有组织和指挥军队进行城市作战的能力。
斯里兰卡
1977年2月15日,宣布解除紧急状态 六年前,由于人民解放力量举行叛乱,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现在宣布解除(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斯里兰卡→人民解放阵线反叛)。
1981……1984年,发生内乱,暴力冲突不断 锡兰多数派与泰米尔少数派之间冲突不断加剧。为此政府宣布实行紧急状态(1981年8月17日)。然而暴力活动仍然不断,而且泰米尔叛乱分子经常攻击政府军。
1983年,泰米尔与锡兰之间发生暴力冲突 泰米尔人主要居住在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他们为争取更大权力的自治,进行了广泛的暴力活动。政府再次宣布实行紧急状态(1983年7月)。年内,参加暴力活动的是泰米尔的几支游击恐怖组织,其中主要的一个组织是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
1984……1987年,泰米尔人继续进行暴力活动 政府已无力恢复秩序。尽管印度努力从中斡旋,但不能制止泰米尔与锡兰之间的暴力冲突。
1987年6月,政府部队对贾福那发动进攻 泰米尔恐怖主义分子攻人科伦坡,杀死了数百人(4月17日)。贾亚瓦德纳总统动员了陆军预备役部队(5月)向叛乱分子控制的城市贾福那发动进攻。
1987年7月29日,印度提出解决方案 在印度泰米尔组织(该组织受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的支持)的压力下,印度政府强迫斯里兰卡接受印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中要求斯里兰卡军队撤出贾福那地区并同意该地区进行有限自治,作为交换,泰米尔游击队必须交出武器投降。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不同意这个解决方案,印度向该地区派遣维和部队。激进的锡兰民族主义分子开始对政府军发动游击恐怖主义袭击,他们说,对泰米尔和印度做出的让步太多了。
1988年,印度实施维持和平行动 在1988年初,印度军队(大约有5万人,编成内有4个步兵师和支援部队)对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发动一系列扫荡,其中包括向贾福那地区实施空降,但没有成功。
1989—1990年,暴力活动在继续 尽管与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达成了停火协议(5月),但暴力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在六年的内战中,至少有11000人被打死,其中有1000名是印度人(12月)。
1989年8月,印度宣布撤军 作为对斯里兰卡压力的反应,印度决定在10月开始大规模撒军,在六个月内撤出其全部军队。这样,斯里兰卡的北部与东部便完全落人泰米尔叛军手中(1990年3月24日)。
1990年,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 在停战13个月后,继续向政府发动进攻他们向10个警察局发动进攻(6月14日)。再度暂短停火之后便是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结果2200人被打死。泰米尔人又向一直保持中立的穆斯林发动了进攻,结果战斗的范围扩大了(8月3日和12日)。解放泰米尔老虎游击队单方面宣布停火(12月31日),并表示愿意在1991年与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孟加拉
1975年8月15日,政变 孟加拉商业部长坎达卡尔·穆什塔季·艾哈迈德在一些军官们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孟加拉缔造者(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宣布独立)——总统穆吉布·拉赫曼。拉赫曼被杀死。坎达卡尔宣布实施戒严(8月20日)。
1975年11月3—6日,军事政变 齐亚尔·拉赫曼少将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什塔季总统。拉赫曼任命孟加拉原最高法院院长阿卜·萨达特·穆罕默德·萨伊姆为总统。总统又任命三军司令组成三人顾问委员会。他们指责印度插手,造成孟加拉内战不断和边境地区暴力活动不止。但印度方面否认这一说法。
1975—1991年,希塔岗山地区发生骚乱 他们之所以进行游击战是由于他们痛恨孟加拉移民政策。
1976年11月29—30日,宣布戒严 拉赫曼将军实际上已成为统治者。
1977年4月21日……5月29日,拉赫曼巩固政权 孟加拉总统萨伊姆辞职,他委任拉赫曼接替他的职务。在全民投票表决中,99%的投票人支持戒严政府(5月29日)。
1977年10月2日,政变未遂 拉赫曼的部队经过短暂的流血战斗,击败了持不同政见者发动的政变。政变领导人遭到审讯并被处决(10月27日)。
1979年4月7日,停止戒严 孟加拉总统拉赫曼宣布停止戒严并同意将政权归还文人政府。
1979年4月18日,与印度达成协议 孟加拉与印度就如何解决可能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
1981年5月30日……6月2日,拉赫曼在一起阴谋政变中被杀 孟加拉总统齐亚尔·拉赫曼在吉大港被杀。但忠于总统的部队平息了这起由曼祖尔·艾哈迈德将军领导的政变。曼祖尔·艾哈迈德将军也在此次子息政变的战斗中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