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德一世,他们都是有才能和有经验的狂热军人。
1189—1190年,腓特烈出征 腓特烈在春季离开德国,从陆上向君士坦丁堡进发。他在君士坦丁堡过冬时 (1189—1190年),与拜占庭皇帝艾萨克·安吉勒斯发生了争执。等他们的矛盾平息后,腓特烈继续穿过安纳托利亚。在征途上,他3万人的军队组织得有条不紊,他击退了土耳其人的各次进攻。他的十字弓箭手对付敌人骑兵弓箭部队特别有效。他用袭击方法攻占了埃康涅姆。从此以后鲁姆苏丹休战,对德国人的进军放弃了任何抵抗。仲夏以后,这位年迈的皇帝在西里西尔被淹死了(可能是在过问时,也可能是在热天行军之后到河里洗澡时被淹死的)。其子——斯瓦比亚的腓特烈二世接替他指挥,但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有才能。在经历了饥饿、疾病和当地穆斯林的袭扰之后,他的军队的士兵快逃光了,年底时他带着1000多人加入了围攻阿克罗的十字军队伍中。
1190—1191年,理查德和菲利普启航 在腓特烈出发一年之后,菲利普从海上到达西西里,在此他们争吵不休地度过了冬季。第二年春天,菲利普乘船直达阿克罗。理查德半路上停下攻占塞浦路斯,他很机智地想把这里作为一个基地。尔后他从海上直抵阿克罗。
1191年7月12日,阿克罗沦陷 理查德一到达(6月8日),全体十字军将上都毫无异议地一致接受了他的领导。他击退了萨拉丁的援军,尔后迫使穆斯林卫戍部队投降,从而结束了两年的抵抗。此后不久,他与菲利普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导致法国国王撤军回国。十字军将领之间的激烈争吵还在继续,特别是理查德与康拉德之间。
1191年8—9月。进军阿斯卡隆 理查德决心征服耶路撒冷。他把一支杂牌十字军(可能不多于5万人)训练成了一支紧密团结的军队,这次出征显示出了他卓越的战略和战术才能,以及他在培养和增强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骑士和贵族们的责任感方面所表现出的杰出品质。他把参谋和后勤工作放到了比所见到的西欧中世纪军队更加优先的地位。他甚至建立了一个洗衣团来保持衣物清洁,以防止疾病。在一天的行军之后为避免疲劳,他常缓慢地行走到海岸,由他的舰队在近岸处陪伴。萨拉丁的军队游荡在内地一侧,袭扰十字军,并寻找机会切断掉队者,或像他们在哈丁所做的那样闯入十字军的队形里面。但是理查德精心计划和组织的行军纵队使敌人无机可乘。他不允许他的部队回击土耳其人的袭扰;萨拉丁所有诱使十字军队形出现纰漏的努力证明都是无效的。理查德在整个纵队上都布置了弓箭手,从而使土耳其的弓箭骑兵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距离。
1191年9月7日,阿尔索夫战斗 萨拉丁在阿尔索夫海岸附近埋伏,尔后向理查德纵队后方发起了猛烈攻击,企图迫使后方警戒部队向袭击者冲杀。理查德开始不准还击,纵队继续顽强地前进。土耳其人愈发胆大起来,对后方的警戒部队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将士们无法忍受,理查德发出了预先定好的锣鼓信号,表示进攻开始。土耳其人在突然袭击面前惊慌失措,不过几分钟战斗结束了。按照理查德的命令,十字军没有上当去追击溃败的敌人。大约7000名土耳其人被切断,其余的四处逃散。十字军损失了700人,萨拉丁从此不再与理查德公开较量。
1192年,进军耶路撒冷 正当十字军在阿斯卡隆过冬时,康拉德被穆斯林的一名刺客暗杀了。不久理查德向耶路撒冷挺进。萨拉丁在他前面休整,同时执行“三光”政策,毁坏所有的庄稼、牧场,在所有的水井中投毒。由于缺水,马没有饲料,以及他的多国部队分歧日益严重,理查德不情愿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除非他的军队面临崩溃的危险,否则他不会包围耶路撒冷。这样他不得不撤到海岸。在此之后,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交战,理查德作为一个凶猛的骑士和战术家,“功绩”卓著。
1192年,与萨拉丁签订条约 在放弃了占领耶路撒冷的计划后,理查德与萨拉丁达成了一个协议―赋予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拥有特权和优惠。
1193年,萨拉丁卒 他的帝国的解体给了十字军王国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
十字军东侵的军事意义
几个世纪以来,西欧之所以没有重蹈罗马帝国灭亡的覆辙,正是因为有强盛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它的挡箭牌,使它免遭了伊斯兰的蹂躏。在这几百年中,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日耳曼-拉丁社会出现并走向繁荣。当拜占庭已是风雨飘摇的时候,在当时欧洲统治阶级的眼中,为了保护欧洲免遭西边新兴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威胁,而进行十字军东侵则成为这个社会的自然反应。
这一时期,如果不是中东的穆斯林国家由于内部的争执而任其四分五裂,就西方军事方法的相对落后而言,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几乎是必败无疑的。然而,最初的成功和后来耶路撒冷王国的诞生,以及东方其他十字军拉丁国家的出现,对后来的结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不同于在西班牙也不同于在西西里发生的事情,它是三种不同文明的交汇与融合。复杂的、有教养的、愤世嫉俗的和有顽强恢复力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在和同样有教养和富于智慧的东方穆斯林文明的碰撞中结出了丰硕果实。两个东方社会都以惊恐、有趣和厌恶的复杂心情观望着粗俗、残酷、原始的欧洲社会:他们用枪尖打开了通往东方腹地的道路。
尽管在十字军东侵的两个世纪里,这三个社会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但他们之间仍有大量的社会交往。相互之间的战争中联盟关系的频繁变换,以及每一方持续不断的内乱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的邻国的干涉等原囚,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交往。
从这些交往中,十字军获益最大―因为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最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原有的文明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了,代之以新的更加精致的文明。不过,幸运的是对西欧的未来而言,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这种衰退没有影响到根深蒂固的富有生机的西欧社会。他们成了学习东方文明的受益者,这些新的文明由返回的十字军带到了欧洲。军事知识对西方的重要性正如文化、科学和经济学一样。
十字军学到的战术知识,包括攻城和伏击作战中机动的运用、轻骑兵在用于侦察和掩护时的部署、弓箭骑兵在骑马作战时火力的运用等等。
十字军从东方所学到的经验中最明显的军事应用可以从欧洲的筑城技术中看出来。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拜占庭城市的坚固城墙和堡垒:有的两道墙,有的三道墙,它们围绕同一轴心,高大厚实,上面都带有塔楼。当时,西方根本没有这样的城市,其结果带来了12世纪西欧城堡建筑和城市防御的彻底变革。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例证是盖拉尔要塞―它是由“狮心王”理查德于第三次十字军东侵返回后在诺曼底建造的,这不仅有助于保存他的实力,而且也是对他作为军事工程师所具有的超凡才能的赞美。
十字军没有学到什么新的攻城技术和兵器技术,但改进了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机械,并且更加重视弓箭。在武器和铠甲方面,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能还没有教给敌人的多。然而,即使在这方面他们仍受益匪浅,因为他们学到了更好地制造武器或构筑城防工事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用较轻的装备取得相同的保护或打击效果。
十字军东侵的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懂得了后勤的重要性,而这门艺术在西方自罗马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实际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欧洲军队都避开村野驻扎,否则,士兵会逃走。因为除了进行围城作战和国王与贵族规模较小的常备雇佣军进行的作战以外,封建义务兵役的时间很有限,战役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然而,在东方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役,还须长途跋涉,穿过荒凉的国土,所以十字军必须学会组织后勤保障,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事实上,在第一、二次十字军东侵时,因饥饿而死的士兵的人数或因缺少粮秣而饿死的马匹的数量,要比其他任何原因―包括土耳其人的剑和弓箭所遭成的伤亡还要大。特别是理查德证明了他对后勤工作的深刻领悟:他在塞浦路斯建立了后勤中转供应基地;他实际尝试了用海军舰队提供后勤保障的可能性;他在从阿克罗到阿斯卡隆的长征中出色地组织了后勤保障;他还拒绝了在缺乏充足的后勤物资的情况下对耶路撒冷进行长时间的围攻。
教堂在十字军中没有多少军事上的意义。开始,许多教士把十字军东侵看作是改变封建贵族天生的好斗性和残酷性的手段,好使他们从私人恩怨的内战转向更值得赞美的为支持宗教的崇高目标而战。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发现的那样,对于人们为什么没能遵守“上帝休战”的教规,它往往“更容易被归结于人们好斗的天性,而不是设法去约束它”。
另一种宗教组织―僧侣们的军事骑士团的出现:圣殿骑士团、圣约翰或救护骑士团以及条顿骑士团。后一个骑士团,虽然建于圣地(1190年),但不久就迁到了普鲁士,并在那里进行反对斯拉夫异教徒的十字军东侵行动。而圣殿骑士团和救护骑士团却留在了圣地,并成为耶路撒冷国常备军的中坚,他们的堡垒长期地遏制了由赞吉、努尔·德·丁和萨拉丁发动的伊斯兰反抗浪潮。到12世纪末期,这两个骑士团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有战斗力的军事组织。他们的成员作为西欧各国国王和军队将领的顾问和参谋,受到了高度评价。
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其他重要的宗教活动是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在君士坦丁堡的摩擦日益激烈。十字军同拜占庭人之间的猜疑和争斗给这两个教派的积怨火上浇油。这给下一世纪初期的世界带来了严重而悲惨的后果。
南亚
北印度
11世纪初期,北印度在经历了多次的战役之后被亚洲历史上最有才能的军事家之一的伽色尼的马茂德(萨布科他金之子)所控制。虽然他迫使旁遮普的印度王公发誓对他效忠,但马茂德没有吞并被他所控制的这些地区和印度其他地方。不过,他确实削弱了印度国的国力,而且彻底摧毁了卡诺伊的古吉拉特―普腊蒂哈腊王朝。这个王朝长期以来,抵制了伊斯兰国家的威胁,在马茂德死后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受到来自西北部的大规模入侵,而在西北方向各个土耳其部落和王朝一直在为控制波斯和中亚而争战不息。12世纪后期,穆伊兹·穆罕默德(果尔的穆罕默德)发动了一连串的侵略战争,以至于12世纪末北印度全部被穆斯林征服了。
977—1030年,伽色尼的马茂德执政 伽色尼的马茂德可能曾17次入侵印度(1000-1030年),虽然他在旁遮普扩张了他父亲的根据地,但马茂德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占领国土而更偏向于劫掠,甚至偶尔是为了获取宗教的功名。马茂德利用从这些袭击中获得的战利品支撑他对中亚的占领。当他去世时,他的领地包括整个现在的阿富汗、波斯东部外阿姆河地区以及旁遮普。他利用主要由弓箭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打败了人数更多的印度军队,其指挥技术高超,作战英勇,富有魄力。
1001年,战胜拉合尔邦主贾帕尔 在后来几年里,马茂德向东部和南部扩张到了旁遮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