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个儒生这样扪心自问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后走上了从医的道路,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就有李东垣的名字。
在擦干眼泪后,李东垣变得非常的冷静。
一种可怕的冷静,与年龄极不相称。
他开始四处打听,到底天下哪位医生是真正的高手?
有人告诉他,是易水的张元素。
张元素是谁?
回答是:一个真正的高人。
此人开创了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易水学派”。
此人一扫宋以来靠计算五运六气来看病的古板风气,把《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发展,并在中药的气味沉浮等理论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位张元素先生八岁考童生,二十七岁考进士。
本来前途似锦,但是在答卷的时候一个不留神,犯了已故皇帝的庙讳,结果落第。
于是他选择了学医。
他学医的思路是:深入地,反复地研究《黄帝内经》。
研究到了什么状态呢?他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想得都是《黄帝内经》。
真的恨自己有的地方不懂了,就会把这种气愤带到梦里,于是竟然做了个怪梦。
梦见有人用大斧子把他的胸口打开,把一本关于《黄帝内经》的书放了进去,连书名他都瞥见了,叫《内经主治备要》。
古代人会认为这是哪位神仙看不过去了,亲自下手干的。
我们认为这是用心至深的效果。
好比在狂听六级单词的时候,晚上做梦会和老外对话。有时候说梦话都是英语。这不是洋神仙附体了,是用心太深了。
当时中国的北方还有着另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刘河间,也是位在中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医生。
但是有一天这位刘河间得了外感病,呕吐,吃不下饭。有时候这医生自己得病了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自己开的方子也不灵了。硬是挺了八天,“不知所为”。
这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位,把张元素给请来了。
刘河间一听请来位年轻的医生,很是不舒服——估计是面子上过不去吧,就把脸面向墙里,不理睬人家张元素。
张元素笑了,说:“为什么就这么瞧不起我呢?”然后诊脉,诊脉过后,张元素对刘河间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什么症状啊。
刘河间有点吃惊,说:是。
张元素又问:你是不是一开始服用了个什么方子,里面有某某药啊。
刘河间:是啊。
张元素:你把药给用错了,这味药性寒,药性是往下走的,直入足太阴脾经,伤了你身体的阳气,阳气缺乏了,汗就发不出来,现在这个情况,再服用另外的什么什么药就可以了。
刘河间听了大为佩服。
然后按照这个方法,服药后就好了。
把当世的顶尖名医都给治好了,张元素从此名声大振。
“明白了,这是位真正的高手。”李东垣对告诉他消息的人说。
“是的,的确是高手。”
“谢谢你告诉我这消息。”李东垣开始收拾衣服。
“你要干什么?”
“我该出发了。”李东垣平静地说。
【高山之巅】
深秋。
易水。
落叶从厅堂前的石板上飘过,发出沙沙的声音。
李东垣坐在张元素的对面,桌子上放着李东垣从家里带来的厚厚的金帛,不知其价几何。
“我要向您学习。”李东垣放好东西说。
“学习什么?”
“您全部的医术!”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回答。
张元素没有看摆在桌上的东西,他的目光一直在盯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眼睛。
这双眼睛里,有一种他所熟悉的锐利。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有过。
多说一句,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正在考硕士博士的同学,他们经常向我抱怨,如何地难考,如何地落榜,考研咋就那么难呢?
我通常会看着他们的眼睛说,那是因为你还不够锐利。
如果你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或者是为了毕业后工资高点而考研,那么你的原动力是很小的,这样的人任何的事情都可能使得他分心,任何的挫折都可能让他放弃努力。
可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境界和理想,你是为了达到这个领域的至高境界而读,是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最高手而读,则任何事情都不会使你分心,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你的学业会在痛快中狂飙猛进!
别人付出七分努力已经觉得很痛苦了。
你会付出二百分的努力还觉得不过瘾。
这样的人势在必夺,无人与其争锋!
让我们回到故事里吧。
张元素面对着这个年轻人,心里逐渐地亮了起来:这个人终于出现了。
已经等了很久了,一个愿力大到可以传授学问的年轻人。
本来他还想问些“学医是很苦的有思想准备吗”之类的问题。
可是此刻,他突然觉得一切都是多余的。
于是他只说了五个字:明天开始吧。
山顶。
两个人站着。
视野辽远。
秋风吹动他们的衣摆,不停地抖动。
张元素开始了他授徒的第一课。
张元素老师:学习医学的第一步,要体会大自然的规律,人是活在自然之中的,大自然里面的种种变化对人体都有影响啊。
李东垣凝视远方,认真地听着。
张元素老师:大自然中的风、寒、热(如今言暑)、湿、燥、火,这是大自然中的六种气啊,这六种气,在正常的时候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的,但是,当人体的状态失常的时候,或者天气反常的时候,这六种气就变成了让人患病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六气。
李东垣同学:难道说,每次诊病的时候都要考虑大自然的状况?
张元素老师:是啊,不要胳膊痛就只看胳膊,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要想到什么季节患上的病,今年的这个季节与往年的这个季节有什么不同,哪种气偏盛,人体是如何的不适应才患的病。这才是诊病之道啊。
李东垣同学慢慢地点头。
张元素老师:你现在开始体会吧,秋天的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我会告诉你,哪些药物是与它对应的。
如此对话,每天都在进行。
地点不同,或在水边,或在田野。
或者是在屋子里的厅堂。
或者是在面对着前来诊病的患者的时候。
教材是张元素老师自己编写的《医学启源》,手抄的,还没有几个人看到呢。(现在这本书已经校勘好了,而且还出版了,大家不用像李东垣同学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了,各位想报考张元素老师的同学一定要第一时间到书店买来做参考教材啊!)
谁也没有想到,中医历史上一个新兴的学派“易水派”正在形成。
若干年以后,当该学派的学问大盛的时候,才有人回忆起当年那到处聊天的一老一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元素老师教授李东垣同学的教材中,有本他写的叫做《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的教材,这本书将药物按照脏腑进行了分类,讲述了每一个脏腑的本病、标病,然后用哪些药补之,哪些药泻之,以及该脏腑在各种病态时期的用药法则。
这是一本给后人很大启发的书,现在很多中医用药仍然遵循着书中的规律。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李时珍的医生,在看到了这本书后,也惊呼:张元素老师真不是盖的,教材编得太好了!
然后把这本书收录到自己正在编的叫做《本草纲目》的教材中。
【必须参加工作】
四年以后,李东垣同学毕业。
张元素老师已经把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了。
在毕业典礼上(当然,该典礼有可能只有当事人两人参加),张元素老师满怀深情地对李东垣同学说:“你现在的医学知识已经知道得够多了,但是,你还不是一个出色的医生。”
李东垣同学:“为什么?”
张元素老师:“因为,你的临床经验还太少,只有在你得到足够的历练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医生,这个历练的过程可能很长,但是我相信你迟早有一天会完成的。”
他的话言中了,后来,李东垣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磨炼自己的医术。
二十来岁,该参加工作了,一天,李东垣的父亲找来了李东垣:“你真的打算要做医生吗?”
李东垣:“是啊,这是我的志愿啊。”
李父:“可是你现在还不能去做医生。”
李东垣:“为什么?”
李父:“你忘记了你的母亲是如何去世的吗?”
李东垣:“刻骨铭心,为庸医所害。”
李父:“可是,你现在只是学了四年的理论,还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此行医,能保证自己就不是个庸医吗?”
这话如同一记钟声,震荡在李东垣的耳旁。
他的面容凝固在那里,是啊,自己真的有把握保证吗?
半晌,李东垣才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李东垣的父亲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精致的茶杯,慢慢地说:“山西济源那个地方税务局的局长和我打过交道,估计安排个工作没有问题,你可以到那里先工作,业余时间搞搞医嘛。”
李东垣沉默不语。
李父:“在工作中慢慢总结经验,等经验成熟了,到时候再想搞什么你自己决定,我就不管了。”
李东垣抬起头:“好吧,那我就先去工作吧。”
在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李东垣学医的缘起是受母亲去世的刺激,产生了很大的动力。
这使得他能够寻找当时的国手学习,学到很高的医学技术。
但是,由于他的经历,他此时并没有达到那种悲天悯人、普救众生的境界。
此时的他,只有医术,尚不懂医道是什么,因此,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只有当他在后来,经历了人世间的苦难,寻获了医道的真谛的时候,他才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医生李东垣。
那些故事我们将在后面讲述。
就这样,李东垣在二十岁的时候,踏上了去济源的道路,并很顺利地坐上了公务员的位置。
历史上记载:“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这件事情使得后世的很多人对李东垣有些非议(很多书里都有类似的评价),认为你医学成就是可以的,小时候洁身自好也是有记载的,但是靠交钱当上公务员这个事情搞得影响不大好嘛,给大学毕业生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事情果真如此吗?
记录这件事情的是李东垣的朋友砚坚先生写的《东垣老人传》,文中对李东垣褒奖备至,试想,如果“进纳得官”在当时是一件为人不齿的事情,他怎么能如此大方地记录下来呢?这就好比说您写了本书,让朋友在书的前面写个你的传记,您的朋友就记录了“该人曾经贪污若干”,您觉得这合适吗?
同样在李东垣的学生罗天益帮助整理的《东垣试效方》一书中,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