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这是必然的道理。
3.水上渔民船夫及靠岸的居民工作,是我们水上游击和坚持的基本条
件。特别渔民船夫,他们识水性,是水上地形的向导,是我们的教师。我们
要在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上,与他们合作,取得他们的帮助。
4.教导我们全体指战员学会游泳,学会撑船。在团营部队,登记有这样
专门技术的人,平时组织部队进行演习,一回生,二回熟,便不致临时仓皇
失措。
5.指挥几十只民船,载着部队,无论行军作战,指挥员的船只应放在先
头,即前卫之后,本队之前。至少河的一岸,应有陆上掩护部队,有较远的
了望设置。遇着紧急情况,舍舟登陆,切忌慌乱,否则会自行淹毙。
6.研制水雷以阻止敌之汽艇,研究阻塞河道、开坝、打坝等以阻敌之运
输。对有关居民水利的堤岸和坝口,不应无条件进行破坏或阻塞。
7.船夫及船只均按民兵编制进行编组,并进行专门政治工作,使他们受
相当军事训练,才能达到与我军动作协同。
8.辎重行李船只应有专门部队掩护,控制在与战斗部队比较远的距离。
情况未定不轻易令其前进或后退。
9.河川分岔处,应派人坐守,指示进退方向。
10.水上活动部队,任何时候均应掌握船只,掌握桥梁及自备渡河器材。
11.部队使用船只,应特别爱惜。船夫与战斗员住所分开,一个靠左,一
个靠右。船只上应设置必要的步兵掩体,便利抵抗和防卫。
四、对敌伪配合作战的对策
1.华中敌伪配合作战是经常现象,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敌寇加上
集团伪军配合,如李长江、杨仲华等部,证明敌寇的力量变化。他利用伪军
取得许多便利,去制造适合于侵略者的社会基础。敌无伪军帮助,敌寇只是
一个外国人,异常孤立,有伪军做前导时,则军事政治作用均起了变化。帝
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不仅假手于当地反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而且常常假手于流氓成分,差不多在侵略初期几乎成一种规律。因此在
政治上我们应懂得扩大敌伪矛盾,争取伪军,改造流氓,纠正对敌伪配合的
轻视的情绪。
2.在军政作用上,固然有因敌伪配合而敌力加强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因
敌伪配合而更暴露敌方弱点,便于我打击的另一面。比如敌伪互相猜忌,民
族仇恨在伪军部队中并不能完全混灭,刺激爆发之机会异常之多。军事上敌
伪驻扎均隔着相当距离,彼此应援很差,作战部署上,敌伪配合是极困难的。
伪军战斗力弱,便于突击。伪军方面的崩溃常影响敌方全盘战局。把敌伪配
合的进攻,给以各个击破,或分段截击,是我们对敌伪混成部队作战的有效
战法。某些部队经常只打伪军的办法,增加了伪军流氓性的仇恨心理,逼其
专心致志替敌服务,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应制服敌人,打击敌人,以慑服伪
军。同时又要争取并打击伪军,以孤立敌寇。两者应适当地配合处理之。五、
反“扫荡”中的部队配合与地区配合问题
1.反“扫荡”中部队间的配合,党政军民的配合,属于各战略单位的部
署和计划,其重点在协同动作。这是每个战略单位应经常留心的事。但敌人
的“扫荡”常带突然性,常有使我准备不及的事情发生。敌人早出晚归,或
声东击西,如此类临时“扫荡”,则对我危险不大。此时需要的部队间之配
合,完全靠各部队首长的机断,来不及等待上级命令。一般原则是应认清敌
情,于敌突然前进时,予以可能的阻止,而我军比较大的反袭则应放在反“扫
荡”的末期。
2.如果敌之“扫荡”不是临时的,而是大规模的,比较持久的,“扫荡”
范围包括到某一整个地区,则不仅需要该地区部队间的战术协同,还要靠毗
邻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战略协同。比如去年敌寇大举“扫荡”晋察冀,我一二
九师出动援助,获得改变甚至停止敌寇“扫荡”的伟大效果,便是好例。去
秋苏北“扫荡”,敌寇北进攻陷盐城、阜宁,我在甫发动反攻,迫使敌寇南
调。当敌寇南调,我北面发动追蹑,使敌寇首尾不能相顾,使我由被动转为
主动,收着挽救战局的伟大效果。事实上去岁敌七月初开始在苏南“清乡”,
七月下旬即在苏北发动“扫荡”,“扫荡”范围包括了整个苏南、苏中及苏
北之一部。对付这样大规模的进攻,便提出我军两个地区以上的战略协同问
题。敌寇惯伎,常于大江南北互相抽调兵力,故我军应乘间蹈隙,以迎击敌
人。在敌“扫荡”地区以避免决战为主。敌兵力抽空地区,则应有较大之突
击。敌前进之际,予敌以骚扰。敌退去,予敌以突击。敌之翼侧及归路则派
得力部队挺进,予以打击。包括几个地区以上的配合,才能发挥我军伟大的
力量。这要依靠我各战略单位首长有照顾华中全局的战略头脑。熟悉具体实
在的情况,勇于驰援和互救,才能补救我各根据地分散不完整的弱点。
3.今后华中情况,说明对敌运动战的可能性不大,一般的作战应采取分
散作战的方式。但运动战的准备仍不可少。在敌人疯狂“扫荡”之际,予敌
以大的打击,是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的必要条件,这也是要清楚认识的。
六、民兵战术问题 1.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配合主力
担任各种战时勤务,如担架、运输、警戒、侦察工作;一种是直接拿武器反
抗敌伪“扫荡”。凡主力到达或有主力驻扎才开辟工作之地,人民参战的表
现属于前者。凡在主力未到达之前,由地方党部开辟工作,或主力转移之际,
人民即独立地自动地拿武器进行战斗,是属于后者。不断的农民暴动,反抗
暴政,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历史的特点。这样使中国人有了武装斗争的传统
和实战经验,我们应以研究学习的态度,去发掘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根
据人民保卫乡土的革命热情,根据敌伪进攻情况,帮助人民能单独地进行自
卫。不拒绝任何古旧的战斗方式,只要他能打击敌人。不拒绝使用任何旧式
武器,只要他能实行自卫。我们有这种态度,必然能发挥华中人民武装抗日
自卫的伟大力量。过去在淮海区,在淮南,在路西、路东,在苏南、苏中,
以及在盐城沦陷后的盐城地区,先后均有无数人民游击歼敌的光荣前例,我
们应该加以研究总结。一般说来,现在还未得到普遍发扬,这是战术上的新
园地,急待我们去耕种和动用。
2.淮海区人民在抗日防匪自卫战中,采取坚守围寨,以外壕地道及铁丝
网做防御物,以土炮土枪配合钢枪手溜弹做防御火器,用土泥改装房屋,以
防止敌人的火攻,房屋内外布置暗藏地道,以备固守无望时,便于自己夜间
退出战斗,同时又配合着各乡各村的外围游击的驰援和互救。这是顽强的地
道围寨战术的最好发明。津浦路东,来安、嘉山及其他某些地区边区人民的
武装斗争,对敌伪采取顽强的自卫游击,背靠我中心区,向敌伪区进击,逐
步前进,灵活回旋,终于使敌伪军不敢轻易下乡,陷于完全的防守地位,而
我方则取得了巩固和发展边区的胜利。这是属于人民游击进攻的最好例子。
在苏中、苏南及盐城地区,人民武装以个别袭击及群众集团围攻的力量,不
断予下乡敌寇以打击,不断予镇市上的汉奸首领及敌酋以击杀,这是人民义
愤和反抗最直接的表示,同时也是使敌寇方面不可能防范的最好战术。津浦
路西定远凤怀一带[5],有四万至五万人民武装参加自卫战斗,使一切进攻抗
日民主根据地的恶势力,受着不断打击,予我主力军以极大帮助。这是人民
参战工作、人民独立防卫工作的范例。
3.中国革命几十年来的历史指出人民武装斗争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除那种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方式,不属于本题的范围,可以不讲外,一般可大
略指出有下列十余种:(1)麻雀阵。(2)回旋打圈。(3)地雷战术。(4)
化零为整,化整为零,零整互化。(5)狙击战术。(6)空舍清野。(7)布
毒断绝粮食水源。(8)破坏桥梁道路,阻塞河道,改造地形。(9)埋伏袭
击。(10)截尾子,捉落伍人员。(11)摸哨。(12)群众混战和围袭。(13)
诱敌深入,待机袭击。(14)围寨和地道斗争。以上等办法是从人民单个的
反抗到有组织的反抗,一直到广大群众的地方起义和暴动,这中间有广大群
众的雄伟的创造力量。在华中地区,我党政军民应从这方面去研究,去组织,
去创造,去发挥。这不仅可以配合主力作战,而且可以在斗争中创造新的主
力,担任伟大的战斗任务。我们今天的各个主力部队,差不多都经过这样的
锻炼过程,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七、应付夹击与反磨擦的自卫战斗问题
1.在十年内战中,我军有充分的反“围剿”的经验。今天的敌后斗争,
基本上是以反“扫荡”对付敌之“扫荡”。十年内战史是一部反“围剿”的
历史,几年抗战史是一部反“扫荡”的历史。过去的反“围剿”与现在的反
“扫荡”,两相比较,有许多地方相同,也有许多不相同,其中一个最特殊
的东西就是现在的应付夹击的问题。此地夹击不是敌伪分兵向我包围夹攻的
意义,而是指敌、顽对我的夹击而言,我们应分别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即敌顽双方订定共同对我之作战计划。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未全部投降敌寇之前,此种夹击是不可能的。如其公然投降,则等于一般
敌伪对我之进攻,更无所谓夹击了。
第二种情况,是敌向我“扫荡”,顽方不顾大义,出兵击我侧背,企图
收渔人之利。或者是顽方向我进攻,我进行不得已的自卫,敌方出兵对我,
企图讨便宜。此种夹击形势则经常存在,也是抗战时期最不同于内战时期的
地方。这种夹击仅系政治上三角斗争的一种规定。在战役战术上的战场夹击,
严格说来并不存在,但在战略上我们则应随时照顾此种夹击情形。
2.我们几年来有如下的例子:一九四○年夏天,苏南友军某部向我进攻,
敌寇出动击我侧背,事实上陷我于夹击的危险情况。因我方早有准备,明白
情况,在同一早晨敌顽向我南北夹击时,我早一小时从夹击中间安全走脱,
结果变成敌顽双方剧战,这是一种偶然涌现的局面。我方因应付得宜而出险,
予进攻的双方以痛楚的教训。一九四一年春皖南事变,顽方向我进攻,我失
败,敌寇出兵截击我突围部队,使我大受损失。这是由于我方事先仅只畏惧
夹击,不懂得利用敌顽间隙处,以遂行自己的战略转移,企图逃避夹击,而
走入顽方包围中。这种错误的军事方针,使自己遭受惨败。一九四一年秋季,
苏北反“扫荡”时,敌占东沟,我留守益林。韩德勤以六团之众进至管计沟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