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毅军事文选-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滋扰;盐阜区士绅见民兵作战得力,土匪为民兵削弱,交口称誉“党政方 
面有远见”,并谓:“始知减租减息、扶助工农政策为抗战建国之大端;共 
产党能担负艰巨,又能与人民同享其成果,乃知我等以前之不满属于成见” 
云云。救国会领袖邹韬奋先生来华中,调查反“扫荡”军民合作情况,指出: 
“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讬,于敌伪高压之下, 
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馅言;余不亲到敌后根 
据地,余亦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苏中有九十老人某君自言:“几 
十年来,数经世变,凡大战兴起于城市,匪乱必盛于乡间,战争之直接损失 
尚小,战后引起之兵荒匪乱,使人民受祸至大。不料苏北处在经常与敌伪对 
战,大军转移以后,月必数至,甚有日必数至者,而乡间秩序井然,无跑匿 
畏兵畏匪之累,此乃党政军之得法。战后若天下太平,当于此终其生”!沪 
上文化界某君等,获悉反“扫荡”中我军与苏北友军配合作战的情况,为之 
大悦,并致书申其敬佩。以上皆人民对本军之评论。其于本军之缺点或略而 
不言,或嘉其长而缩其短,或言其大而略其小;以本军之实况当之,自省仍 
有愧恧之处。然而环顾国人中间,亦有人以“游而不击”的蜚语诋毁本军! 
古云:“止谤莫如不辟,止毁莫如自修。”本军素以此义自励,但上述人民 
之言论,固系公正之判词,当为国人所共鉴! 
    五、克服困难迎接胜利 
    抗战第七年时局,对日寇必日益不利,其疯狂镇压敌后必日益加紧,严 
重“扫荡”必然来临。本军决心不惜重大牺牲,坚持敌后,支撑全面抗战! 
本军损失无可避免,而敌寇又不能不付出重大的代价。战局之必趋于更加严 
重,此困难之一面也。 
    抗战第七年,华中根据地,平原地区甚大,战局时紧时弛,尚有喘息余 
地。今则敌我战斗处于狭窄地带,寸地进退,皆非易事;“游而不击”者必 
亡,击而无力者亦必亡;既游且击,击必得手,此本军在敌后生存发展之道。 
违此者必降为敌寇之降虏,其证例甚多,无庸列举。本军在武器拙劣和弹药 
缺乏条件下,向强大之敌寇作战,故战斗之夜间性、白刃性、流动性、短促 
性、群众性,表现最为明显;伤者多重伤,重伤者多死亡,此医药缺乏之所 
致,此困难之又一方面也。 
    自皖变以来,迄今仍有友军不断予本军以高压:我五师、六师方面完全 
处在两面被夹之地位。我四师也常在被友军袭击状态之中。本军忍辱负重, 
不愿轻辟事端,扩大事态,仅限于严正的不得已的自卫。去秋浙赣路战役爆 
发,苏南皖南约六千里撤防,本军无一兵一卒南进,此为铁铸之事实,为江 
南友军官兵、地方绅民所目睹者。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援助敌后抗战之孤军, 
撤销磨擦方案,放弃特务政策,此本军所馨香祈祷者也!国内关系僵持不下, 

友军煎迫迄未停止,此本军处境困难之又一方面也。 


    近年法币贬值,百物飞腾,敌后部队给养更见困难。去冬以来,本军即 
本“寓兵于农”之旨,从事生产,力求自给自足,比者黄梅初熟,麦黄菜青, 
荒地润,水利兴,生活逐渐改善,人民负担亦为之减轻,此我军生活之困难 
以及如何克服之又一方面也。 
    以上仅就内部外部之困难条件大体言之。本军将士身经数百战,出生入 
死,一心一德,政治觉悟和战斗能力,均历经考验,加以当地各界人民同情, 
人民乃本军之父母,本军乃人民之卫士,故本军虽临万难,信心坚定,始终 
如一。盖困苦艰难之来既无可避免,惟奋斗不息方足以克之,最后之胜利, 
盖属诸最后之搏斗!孟子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8]; 
本军对国家民族之忠悃,庶几近此。如何以民主方策澄清时局,外以适合国 
际民主之潮流,内以解决多年内争之纠纷,改正罪过,反躬为上;是非混淆, 
民意是从,是在明达者一转念间耳。抗战六周年,胜利在望,克服困难,以 
迎接新时代之胜利。本军将士仅以此自勉并待教于国人! 
    注释 

          [1] 独立十二旅团南浦部队,指南浦襄吉少将任旅团长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二 

      旅团。 

          [2]李品仙、汤恩伯,当时分别为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十一集团 

      军总司令。 

          [3] 立煌,县名,即今安徽省金寨县。 

          [4] 渝,指退据西南以重庆为“陪都”的国民党当局。 

          [5] 韩楚箴,即韩德勤。 

          [6]李明扬、陈泰运、黄逸峰,当时分别为国民党鲁苏战区苏鲁皖边区游击军总 

      指挥、国民党鲁苏战区苏北游击纵队司令(亦称税警总团总团长)、苏北联合抗日 

      部队司令(属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7] 夏家渡,实地名称为谢家渡。 

          [8]孟子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见《孟子?尽心上》。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三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① 
                                  (一九四四年夏) 


                                    一、华中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华中地区是处在敌伪与顽固派两大力量对峙之间,处在敌华中派遣军与 
  华北派遣军[1] 之间,处在华中汪伪[2]与华北王伪[3]之间。同时敌伪内部 
  矛盾,伪军与伪府矛盾,伪府本身矛盾和伪军内部矛盾,以及顽[4]中央军与 
  地方实力派之矛盾,顽方内部派系矛盾,敌伪与当地人民的广大矛盾,以及 
  其他矛盾等等,极为复杂错综。以上种种矛盾虽然以民族矛盾为主潮,但每 
  一次要矛盾虽小,在地区斗争和策略上有极重要意义。 
      又华中基本地区在江苏北部、安徽东部、湖北东部,旁及豫南、豫东、 
  鄂南、鄂西、苏南、皖南、浙东各一小部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 
  处在江、淮、河、汉之间,是南北殊风异俗的中间地带。基本地区背靠黄海 
  和山东,向南向西作战。国民党在华中苏皖诸地和平统治了十余年,江浙资 
  产阶级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领袖,故国民党的影响是比较强的。另一面上海历 
  来为我党工人运动的据点。农村中如淮海、苏常[5] 、南通、如皋、广德、 
  宜兴、盱眙等地农民运动曾前仆后继,大别山苏区的影响更大,故我党在华 
  中亦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 
      (二)敌方情况 
      华中包括沪宁、武汉、南昌、杭州、徐海[6] 等地。敌兵总计第十一、 
  第十三两军,辖十四个师团兵力,共约十五万人。太平洋战争前,在华中有 
  敌陆海军不同系统的区别,后因海军调赴南洋,沿海、沿江均隶陆军统辖, 
  此种区别已不存在。敌方师团分甲、乙、丙三种,甲种为旧制一师团二旅团 
  四联队制,另炮、骑、辎、工四个联队;乙种师团下废旅团,直辖三联队, 
  设一步兵指挥官;丙种师团下辖两旅团,废联队级,每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 
  队。这种编制的改变系敌军从一九四一年底起的新调整。1.明白划分正面与 
  敌后任务。第十一军驻武汉,担任正面对付顽方,随时有向西进击的任务。 
  第十三军驻上海,专任镇压敌后,有随时增援南洋和协助第十一军进击的任 
  务。 
      2.实行精简以应付具体情况。敌军中之废旅团、废联队以及减少特种兵, 
  皆系针对敌后我军情况以及华中地形而特别改变的一种精简办法。 
      3.在敌后亦同时划分敌后地区的攻守任务。敌后之小据点通常以敌兵一 
  班配以伪军百名上下,专任巩固交通,不担任“清乡”任务。而大据点及城 
  市则驻敌之大队部或中队,担任策应各小据点并兼任“蚕食”出击任务。联 
  队或旅团驻较大城市或交通中心,手上控制了机动部队,担任巩固全地区治 
  安,并兼任战术或战役性之“扫荡”。 
      4.敌在华中之“扫荡”可分成下列诸种:季候性“扫荡”,着重夏秋抢 
  粮;“蚕食”性“扫荡”,着重推广伪化;报复性“扫荡”,着重回答我予 
  该敌之打击;袭击性“扫荡”,着重大举包围歼灭我军之主力和分割地区。 


① 这是陈毅一九四四年夏在延安代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向中共中央所作的书面报告节录。原件没有 

写作时间,这个时间是编者考定的。 

敌之战役性大“扫荡”,每年有一次,包括对我军一个战略区,或两个至三 
个战略区,时间在一月左右,多由敌师团部主持,旅团指挥之。“清乡”性 
“扫荡”着重镇压我之某一点,通常包括二至三个县,着重先以武力驱逐我 
之部队,再继之以各种软硬兼施的伪化工作,提出不流血“清乡”、和平“清 
乡”、政治“清乡”、机动“清乡”等欺骗办法,履行自首政策和封锁政策, 
时间以每季为一期。“蚕食”与袭击等“扫荡”则时断时续,此起彼落,为 
边缘区工作情况的特点。 
     5.敌师团、旅团、联队甚至大队、中队之间的防区分界线,即两个以上 
指挥系统的接合部,仍形成极大空隙,我方可以“此剿波窜”,对坚持根据 
地有极大战术意义。 
     (三)伪方情况 
     应分为伪府与伪军两种。先说伪军。 
     1.伪正规军计任援道(京沪)、李长江、杨仲华(苏北)、杨揆一 
     (武汉)、张岚峰(开封)、刘湘图(兴化)、徐继泰(淮海)[7]、汪 
伪中央直辖(警卫师、税务团、上海保安团)等八大部分。任援道伪军为汪 
投敌前成立,故多土匪、散兵、帮会成分。李长江、杨仲华、张岚峰、杨揆 
一等及伪中央警卫师多为投敌顽军及一部投敌地方实力派,或顽军俘虏交汪 
补充者。故正规军计分伪化顽军、伪化地方实力派两种。伪化顽军多为顽方 
掌握,企图利用敌寇以攻我,不易争取,敌亦不大信任。伪化地方实力派容 
易争取守中立,敌对之亦甚重视。 
     2.地方伪军计苏、浙、皖、豫、鄂、苏淮特区六个省单位,包括县警队、 
反共自卫队、清乡队等,总计十一万人。其成分以当地帮会土匪、旧政权衙 
役警察为最多。另有一种系地方士绅处敌据点附近,不得已而投敌者。另一 
种为地方土匪武装,先经过我军改编,以各种原因争取未遂而投敌者。前者 
经我军工作容易成为两面派或三面派[8],后者则多半为坚决反我成为地方顽 
化伪军之类,对我危害较大。 
     3.伪府方面计分还都派、维新派两大派。还都派又分周佛海[9]财政系与 
陈公博[10]之原改组派两大系。维新派以梁鸿志[11]等为首须,系北洋余孽, 
以中日战争完全应由国民党负责,颇以历来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