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毅军事文选-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顽方的分化溶解政策。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年,顽方还梦想经过 
叶挺关系分化新四军,又看着新四军与八路军步调不同,更增加其幻想。如 
果当时军部有正确的策略领导,本可乘顽方的幻想之际,自己可以假意佯装 
而放手在一、二年之内首先占领华中阵地,惜乎项、袁把假人情当作真朋友, 
忘记了自己立场而在各方面丧失时机。顽方以后见叶挺不受其利用,分化新 
四军无望,乃于一次反共高潮后,针对新四军准备其第二次高潮,而决定了 
三路进攻新四军的计划。 
    (2)顽方武装进攻时期。此时期前一阶段顽方是企图以其敌后力量独立 
解决新四军,对八路军南下部队防御,对新四军采取攻势。其失败在过分轻 
视新四军,不知道新四军改换了,策略转变了。后一阶段正面计划,汤、李 
二十万大军东进增援苏鲁,而敌后顽军则采顽抗固守的围寨政策,形成顽我 
在敌后的堡垒对峙局面。时在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二年。 
    (3)顽方对我的政治破坏、特工破坏、组织土匪游击骚扰、策动 
    敌伪“扫荡”的时期,从一九四二年春到现在。这时期为顽、我双方政 
治对政治,游击对游击,堡垒对堡垒,民兵对土匪,斗争极为复杂。但敌寇 
之封锁,阻止了汤、李大军东进之企图;敌寇之“扫荡”,驱逐和削弱了顽 
方在敌后的反共力量。 

    2.顽方内部矛盾之利用是极复杂的一个策略问题。首先要有正确分析, 
不可一概视为同等程度的顽固分子。如利用韩德勤、李明扬的冲突解决苏北 
问题,这是利用了地方实力派与顽中央系统的冲突收得的效果。五师方面利 
用孙连仲(西北军)、王瓒绪(川军)与中央军的矛盾,利用了程汝怀鄂省 
地方实力与桂系(外地实力)的矛盾,亦达到了反顽战斗的若干便利。反之, 
彭雪枫在初期利用了何柱国与中央军的矛盾,利用了当地西北军失意军人对 
国民党中央的不满而便利了自己的发展。但到一九四一年自己力量膨胀,即 
很轻率向何柱国、马彪等进攻,堕入顽方奸计,以致他们团结对我,而造成 
自己的失败。又在江苏陈果夫当政,顾、韩系及复兴社[35]受 CC[36]打击, 
以后韩系当政,CC 及李明扬亦受打击。我军过江,CC 则采取利用新四军以打 
击韩德勤的政策,我军则慨然接受,向 CC 伸出合作之手。在反韩斗争中,苏 
北地方 CC 对我军帮助甚大,其首领张公任[37]因此受陈果夫的疑忌,电其到 
渝面谈,张因此愤怒病故。张如不死,形势逼迫有使苏北一部分 CC 左倾可能。 
另一例子,韩在黄桥惨败后,利用霍守义[38]东北军与我之关系,以缓和我 
之进攻。我亦利用东北军旧关系(彼军对我颇以恩人自居,认为在西安事变 
前主张停止剿共对我有功),企图中立霍守义便利抗韩。霍则利用韩我冲突, 
依、违两可,以求生存。最近霍守义因跟韩走,脱离于学忠升任军长,大得 
利益。韩确受了霍之帮助。我在利用韩、霍间关系亦并未吃亏。项、袁在皖 
变前则不懂得利用川军与顾祝同之间的矛盾,堕入顾祝同挑拨川军与我之恶 
感的奸计中,造成孤立,也是皖变中失败应得教训之一。最后,桂系在全国 
范围内某一时期是以反蒋的地方实力派出现,故桂、蒋关系可供利用。 
    但在皖变后桂系企图作反共先锋以取悦于蒋,则这种利用成为不能。同 
时桂系与我关系恶化,还由于彼在我第二、五、七三个师包围中,大别山地 
区之争执,使彼此关系立于极尖锐地位,故极难改善;面桂系封建军阀之本 
质有时暴露得较蒋系更反动。然而桂系之部下却又有可以守中立的分子。如 
在路西与我二师对峙之曹师长[39],因他在敌后不能二面作战,则极愿与我 
亲善。我第二师因见曹师凭险固守急切难下,亦采取双方休战以争取时间, 
来作训练部队和整风及地方建设工作等。总之,顽方内部党、政、军间均充 
满了各种矛盾,应懂得分析加以利用,以适合总的反顽的战略目的。 
    3.在战略战术的指导上,首先区别对顽与对敌的不同。而在军事上、政 
治上,反顽反敌都包含一个思想转变问题,没有政治准确、战术教育准备, 
必致转不过来。如高级司令员懂得这个转变,不一定中下级指挥员能够同时 
转变,下级战斗员群众更是如此。打日本的道理,打顽军的道理,先在政治 
上讲个清楚。打日本的战术,打顽军的战术,在军事上也先要讲个清楚,否 
则糊涂战与浪战均要失败。 
    4.顽方与我党从江西打起,如今打遍全国。这个“老朋友”有他长处, 
在于他的规模具备的军事机构,加上相当深入的反共教育,善于把抗日情绪 
组织到反共方面,装备训练均较我为好。其短处通常是军官的实力主义,不 
敢冒险牺牲。军官手中掌握大预备队,有大预备队主义,怕迂回包围,多头 
指挥、战役计划零乱等,加上政治上各种矛盾,推动其大度削弱了自己的战 
斗力。蒋虽采取对抗战失败的将领则严惩,对反共失败的则鼓励的政策,终 
于无补其部队上下的团结。 
    我军一般弱点是在于带兵和练兵的办法没有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故改 
进甚少。这是留待军司令部去解决的任务。 

    (三)军事建设的经验 
    1.主力建设: 


    一九四二年春华中主力计八万,地方军计四万。此时期第四、第二师均 
难独立对顽,靠第三师增援,苏南亦常向苏中呼援,第七师常向第二师呼救, 
形成华中兵力对敌嫌太拥挤,塘小而鱼大;对顽嫌兵力不够,决口多防堵不 
来。乃决计使主力精干化而放手扩大地方军,以三分之二主力编入地方军。 
于是第一、第六两师的十五个团只保持四个主力团,余皆与各县地武[40]合 
并,第六师师部取消,部队归第一师指挥。第二师三个旅改为两个旅,从九 
个团改为四个团,调一个主力团加强第七师,余与地方合并。第三师拨一个 
团归山东,第七、第八两旅均留二个主力团,余入地方,第十旅完全和地方 
会并,师与军区并,旅与分区并。第一、二、三、四师保持了十个不与地方 
军合并的机动团,并可以听军部调用。这个部署是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 
年逐渐演变而定型起来。这样使军、师有主力在手,而各县亦有主力巩固边 
区。敌“扫荡”时,我主力团属于大突击和大转移部队,地方团属于当地坚 
持和小转移的部队。平时则主力团集中整训,着重实践总结,体力锻炼,战 
术学习,近战技术,生产节约,纪律整顿等。主力在反顽战则应强调突击, 
反“扫荡”初期先转移,保存实力,末期回去收复失地。地方团则巩固地方 
边区,并不断向敌伪区伸张。这一部署使边区巩固,新区创立,反顽、反“扫 
荡”均比较能灵活应付裕如。 
    2.地方军建设: 
    一九四二年春所谓四万地方部队,均战力不强,成分复杂,叛变逃跑时 
有所闻。边区极不巩固,使根据地人心不安。边区党政时常受敌伪顽匪摧残 
袭击。地方党政尽是文官,不谙武事。地方部队主力不管,地方管不来,形 
同孤哀子一样。这样使华中主力不得不拨去担负地方任务,有主力等于无主 
力,虽有地方军四万亦等于没有,民兵则更未形成,根据地的治安问题十分 
严重。 
    自从决定主力精干化,而拨主力并入地方军后,情形便改观了。一面主 
力编入地方,一年以后所有地方部队均战力高强,能追随主力之后独立应付 
敌顽,在事实上扩大了主力,使根据地巩固而向外扩大,一面地方部队的主 
力化不是走的过去路线,强迫调离原地,而是把主力并入地方,去加强当地 
斗争,落脚生根,为地方群众日常生活利益而斗争,与地方人民打成一片, 
把边区巩固变中心区,向外推进,于是地方性逐渐消失。这是走的加强其地 
方性以最终消灭其地方性转化为主力的道路。这一辩证的发展,便把主力地 
方化、地方军主力化的矛盾正确解决了。因此现在华中的十四万大军,每个 
团均能独立打鬼子、打顽军,也就是主力扩大了。以前地方军怕鬼子怕顽军, 
只欺负伪军的现象,完全改变而提高了。 
    3.民兵建设经验: 
    华中自卫军工作开始时,即感觉其只有开大会时刀剑林立的捧场作用, 
其次便是形式主义的查路票的劳民伤财的坏处,故一般不强调搞自卫军而着 
重在民兵建设,但并不取消自卫军,只在中心地区乡为单位利用冬暇作一些 
人人皆兵的军事训练工作,作为民兵的一种教育基础。 
    民兵工作是开始于群众减租运动胜利之后,为巩固胜利,群众要求武装 
的心甚切,因此实行向地主转移枪支。起初用硬转办法,下命令向地主强要, 

结果造成枪支外流,或埋入地下,甚至武装反抗。以后采取借用的办法,由 
农会打借条,政府劝告到期退还,这样时借时还或早借晚还,地主嫌麻烦而 
自动捐枪,把借枪条退回。这样开始借用一、二支枪,以后逐渐添借,特别 
反“扫荡”及肃清土匪运动中民兵表现了力量,地主自身取得安全,又确见 
减租运动是有节制的,于是也自动拿枪出来。通过这一渐进办法,把枪逐渐 
从地主手中转到工农手里来了,华中民枪甚多,估计至少在二十万支左右, 
现在转入农民手中的枪支无确数统计。如继续用这一逐渐转移办法,将来武 
装的需要定可逐渐满足。 
    民兵战斗力之提高,是在于边缘区的反维持的斗争(淮南、淮北及淮海 
区)和反伪化、反“归化”、反“清乡”斗争(苏中、苏南)。伪 
    军依靠据点向我区之乡村逐渐推进,派款派粮。边区人民不堪其扰,发 
生组织民兵的需要。凑款捐枪属地主、富农,出人出力属贫农、中农,轮更 
守夜,守望相助,党从中加以领导,遂开展民兵与小伪军战斗。此为民兵发 
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通常民兵筑围寨固守,相持紧急时,我主力及地 
方武装加以增援,击退敌伪,民兵情绪高涨。每一农村的胜利,必蔓延邻村 
掀起民兵看家自卫的热潮。第三阶段,敌伪派款筹粮不遂,乃乘夏收秋收之 
际四方下警告,不“维持”、不“归化”即大烧大杀,意在乘我粮食在野的 
弱点。此时应懂得策略,凡不多少给一点而一味硬拚会失败,因主力增援不 
可能每天每地随呼随到。如一味向敌人赔小心,任其诛求无厌,刺激其贪欲, 
亦必致失败沦为伪区。因此在夏收秋收我有弱点时,应用软办法以小利和缓 
之,在收获过后我之打算又不同,可采取强硬办法。民兵工作与伪军工作部 
门应采取密切配合,使伪军不敢轻易侵犯我区。我研究了各地民兵在边缘斗 
争的经验,从敌伪据点起算,二里以内是属伪化村(对敌一面负担),我方 
难以插足;二里以外到五里以内(两面负担),通常是敌我争夺或缓冲地带; 
五里以外则通常(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