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扫到徐州以北六十里时,那时蒋军真是手脚无措。徐州有一个卖西瓜的人,
把西瓜皮丢在大街上,另一个人走路不注意,踩着瓜皮滑倒了,两人打吵起
来,周围很多人来看,有的人乱跑乱喊:“新四军进城了!”马上震动全城,
沈阳在我军进击之下,国民党的太太小姐抢着坐飞机逃难,曾把一架飞机抓
烂了,今年春天,我们要放手大量消灭敌人,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那时
蒋介石从南京搬家,也会尝到搬家的滋味,要船没船,要车没车,老婆娃娃
乱叫一团。也叫他们把钢丝床、沙发,甚至马桶都搬上走吧!那时,也许南
京一个西瓜皮会顶十万大军。蒋介石的出路怎样呢?搬家打游击或是垮台,
出现像西安事变[24]相似的事件,或是带上宋美龄出洋去了。总之蒋介石的
垮台是没有办法挽救的。
(三)人民军队的阶级教育。反攻后感到部队成分复杂,干部思想摇摆
不定,其原因是缺乏阶级教育,阶级观点、阶级立场不明确。反攻后我们从
根本上教育着手,以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搞纪律教育,搞反特务教育,
没有从根本着手。现在从阶级的基本教育即土地改革教育着手,主要是诉苦,
发动指战员一起检讨反省,诉苦后,追穷根,追出蒋介石、美帝国主义,激
发大家对蒋美的仇恨情绪,拥护反攻,坚决反攻,提高战术,加强纪律,争
取战争的迅速胜利。
开始有些人赞成诉苦,但是用老一套的办法。有些地主出身的战士诉共
产党的苦,有些流氓假诉苦,有的强迫诉苦。如一个连长把队伍带到大庙里
开诉苦大会。他坐在一边,板着脸孔说:“今天开诉苦大会,大家诉吧!”
没有人诉,他说:“诉吧!为什么不诉,你诉!”他自己拉起人来叫诉,还
是没有人诉,就散会了,回来向上级报告:“我连不需要诉苦。”有的诉苦,
一说就是蒋介石卖国内战罪恶,美国如何侵略中国等一套。有位俘虏兵听了
起来说:“蒋介石怎么压迫人呢?我是贵州人,从贵州坐飞机到浙江,又从
浙江坐飞机到南京,从南京到徐州;不是蒋介石我那里能坐到飞机。美国人
帮助中国军队武器金钱打日本,怎么是侵略?”他不参加诉苦大会就走了。
一研究,他是一个兵痞,长期受统治者情感的蒙蔽,一时不容易认识与觉悟
起来。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认为自己被共产党捉住没杀了,共产党是他的
恩人,要报恩决定不开小差,坚决为共产党打仗,后来先从生活上团结他,
与他一起吃饭闲谈,有时顺便把他带到会场听人诉苦,初时还反感。一次他
听到一个战士诉说他父亲死了,他母亲卖淫养活他长大,又被蒋军抓兵抓走,
母亲饿饭等悲惨情景,全场战士听到都哭了,他也哭了。问他“为什么哭?”
他答:“这和我的历史一样。”问他:“为什么不诉苦?”他说:“这和蒋
介石、美国人没有关系,又不是蒋介石、美国使我这样的。”后经过解释启
发才慢慢觉悟过来。村里老百姓看见部队开会都哭了,很奇怪,怎么昨天进
村是高高兴兴的,唱歌谈笑,今天就大哭起来。后告诉他们是诉苦诉的哭了,
于是老百姓也要求参加一起诉苦,开军民联合诉苦大会,诉得军民都哭了。
老百姓说:“这军队真知道老百姓的苦呀!”军民关系也搞好了。说明我们
军队有些诉苦是抽象的,不实际的,真正诉苦进行好是对部队最好的教育。
军队干部中有的是豫皖苏的,这次部队反攻到那里,他就带上警卫员骑
上马回家去,真是“锦衣还乡”。那知回到家里是扫地出
门,他的老母亲注在破房子里,于是大发脾气,找村公所,区政府说:
“什么政策?根本过左!”老百姓答复:“是毛主席政策、共产党政策。”
把他捆回部队来,自己反省承认错误。有的是工农分子,经过土改学习,觉
悟更加提高,但也有投机装假的,有的说:“你们十年搞统一战线我就不同
意,那是非阶级路线。我十年来被压下去,今天政策变了,我抬起头来了,
敢大声说话了。”他根本否认党的路线,否认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是不对
的,说明在阶级教育中,仍表现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
有的诉苦诉到干部头上,说连排长怎样压迫他,要求调换干部、澈职,
使得干部不敢在连里参加诉苦大会,逃到营部里,打电话问是否诉到他头上,
没诉到时,心里就安下来;诉到了,就怕的很,等诉苦完才敢回连,把干部
的军阀主义也整了一下。因此我们决定凡是士兵诉到干部头上时,干部无论
如何立即向士兵承认错误,这样也可以克服军阀主义的倾向。
(四)今后的任务:
第一,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
第二,打开战场,建立民主政权。刘邓部队要过平汉路西,陈谢部队向
南发展到老河口一带,陈粟部队还要向洪泽湖发展,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
蒋政权、保甲制度、土顽固彻底扫荡后,建设起民主政权。
第三,破坏铁路,割断平汉、陇海、津浦三条内战的动脉,使敌人不能
通车,孤立交通线大据点。
以上三点造成有利条件,大量歼灭敌人,把蒋军主力,五军、七军、十
一师三个军消灭后,蒋介石就垮台,像一座房子十条柱子,砍断了三根柱子,
不倒也得倒了,那时我们强大兵团渡过长江,蒋介石垮台的迅速是会出人意
料的。
七、国民党方面剖解(略)
八、结束语
军队工作与地方党工作一样,需要新的形式。目前新的大革命形势已经
成熟,自卫战争胜利,解放区伟大土地改革普遍开展,蒋区工人学生民主运
动的发展,反攻再前进一步,将发展成为伟大的革命运动。在新的形势下,
需要重新整编队伍,三查运动,审查与提高干部,提拔新的干部,从地方上
抽调好干部到军队,提高部队,使部队各方面的工作焕然一新,才能适应新
形势的需要。
第一,发扬阶级军队阶级武装的特质。抗战八年,我们军队的阶级武装
性质未变,在党的领导之下,为人民服务,今天更加要发挥这一特质,才能
成为土地改革的军队。蒋介石向他的军官说:“你们每个人都是共产党的清
算对象,我已六十多岁了,还怕什么,主要是你们自己。”这是他最后挣扎
的表现,说明蒋军是有他们的阶级性的。我们要树立农村贫雇农领导,割断
小资产阶级与旧社会的关系,成为一支崭新的坚强的人民军队,担负扩大创
造新解放区的任务,军队干部要学会建军、建党、建政、建民,把新解放区
巩固起 来,使之转回来帮助军队,扩大军队,我们在反攻中是以军队为主
创造新解放区,先帮助地方工作,把地方工作做好,使之回来帮助军队,要
完成这项任务,就要改造我们的军队。以前我们在内线作战时什么都齐备,
现在在外线作战就要自己搞党、政、军、民工作,每个指战员都要学会这四
项工作,否则反攻会倒回头的。今年四八年我们能否渡过长江,不决定于蒋
美而决定于我们的工作。如我们把长江北的工作搞好,彭贺部队进入陕南、
四川,林彪部队进关,则我们与刘邓、陈谢部队可转入长江以南作战。抗战
八年,我们只学
会打仗,做军队的政治工作,不会做地方工作,做经济工作也是搞投机
生意。华东部队干部在艰苦的时候,思想发生波动,是一点也不偶然的,是
由于阶级教育不够所造成的。今后我们要彻底转变,从旧到新的突变。有些
要被淘汰,一部分人要落伍,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是
世界革命的规律。不管你是大革命的,十年内战的,抗战的干部,都需要提
高一步,彻底转变。审查干部、提高一切工作,发挥我们阶级军队的本质。
军队大批干部调到地方,深入蒋区工作,地方好干部调到军队,向蒋区发展,
深入蒋区发动农民土改。
第二,发挥军队独立作战的性能,过去一年我们强调集中,反对离开战
略战役的机动,但反攻到蒋区后,许多同志机械的很,一举一动也问上级,
搞不来独立作战了。今天我们一方面是大规模的正规战、运动战,一面又是
分散扫荡土顽固,摧毁蒋政权,建立民主政权。要做到又分散又集中,分散
了集中,集中了又分散,但反对游击主义。要善于抓住时机学会攻坚,共国
两党二十多年来在各方面的论争,思想文化上、政治上、经济上的论争,主
要是土围子不能解决,敌人在上围子里,你就没有办法对付。我们不学会攻
坚,就无法完成中国革命,学会了革命就快成功了。现在打开石门、运城[25]
等地,证明我们攻坚力量提高了。但仍不够,一定要继续提高。我们还要学
会山地作战,越向南越多山,雨季作战也要学习。我们急需培养大批军事干
部,能指挥各种兵团在各种情况下作战,应付各种情况的军事家。二十余年
来我党培养了大批政治领导人才,也有一批军事干部,但仍差得很,要好好
研究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研究古今中外的军事史,并使之与实际结合,培
养成全面的军事人才。象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
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党能有这
样的人才百把十个就差不多了。我们解释毛主席的政治思想著作很多,但解
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很少,需要一批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同志
来作这项工作。国民党步兵战术操典,拿破仑战争史及古代军事理论都
要学,将经验提高到原则。
第三,一年来最头痛的是本位主义、山头主义。过去是农村环境,各自
为政,各有各的一套,合起来就不习惯,统一指挥也不高兴,成为掩护贪污、
腐化、浪费、破坏团结统一的坏东西。今天要强调建设统一的人民解放军,
以世界共产主义的大本位,来统一小资产阶级与农民的本位,具体办法是调
开基本单位,“调虎离山”。
我们反对破坏主义与破坏专家,反对流氓无产阶级与破产农民的思想。
他们打开城市破坏城市,打开教堂破坏教堂,打下医院破坏医院,他们不要
的东西都给你破坏了。他们不懂得反革命的财产一到人民手里就成为人民的
财产,你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破坏的权利。有一次,我们部队的一个勤务
员把博山一个房子里的许多玻璃、电灯泡打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汉
奸住的要打掉。”鲁南战役时,缴获敌人快速纵队的军需品,价值数十万万
元,足够华野五个月用,但破坏不堪。华东消灭敌人近五十个旅,至少可装
备二十个旅,但现在炮仍不够用,这与本位主义有关。他们认为“给你调走
了,我还是用不成”。有了东西做人情,只把小单位搞好了,不管大家是否
受损失。他们不知道我们是“以战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