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年德国也爆发了柏林三月起义,并取得成功。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改组政府,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

  奥地利、匈牙利也掀起革命风暴。

  但是,不久欧洲大革命相继失败了。

  巴黎公社起义被镇压,法国的形势发生了令革命者沮丧的转折。

  在德国,参加国民议会的民主党领袖罗伯特·布鲁姆,被奥地利军队在维也纳杀害。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公然充当国际宪兵角色,派遣军队进犯匈牙利,残酷镇压了那里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加强了对国内民主思想的控制和镇压。

  彼得堡的大学里,一片肃杀之气。大学生们对政治的兴趣明显下降了。

  有一个常来大学听讲座的海军军官,以前经常引导学生讨论政治问题;现在这类谈话很少听到。军官觉察出青年人的情绪起了变化,就很少到学校来,最后干脆销声匿迹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感到很遗憾,因为他打算和这人认真交个朋友,接近他。

  正直、热情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仍然初衷不改,对政治越来越敏感,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以激动和不安的心情,注视着动荡的欧洲。

  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发现,自己对大革命期间的事件、思想、人物的态度,爱憎是那么分明,反差是那么巨大。好像涉及到的都是他休戚相关的人和事。有的使他崇拜景仰;有的使他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有的使他轻蔑和憎恨。

  1848年9月日的日记中有:

  “嘿,先生们,先生们,你们以为问题在于徒有共和国这个虚名,而权力却掌握在你们手里。——问题在于要使下层阶级不仅在法律面前,而且在物质生活方面也能摆脱其奴隶地位……在于使他们丰衣足食、男婚女嫁、养儿育女、供养父母、受到教育。男人不变成行尸走肉或坏蛋,女人不致出卖肉体。否则就是胡说八道!……”

  他对镇压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匈牙利人民运动的刽子手,在日记中予以愤怒的谴责。他写道:

  “普鲁士政府是一伙卑鄙的家伙,奥地利政府也是一伙卑鄙的家伙。对于他们,这种称呼还嫌不够,我找不到更恰当的字眼,来表达我对屠杀布鲁姆的刽子手们的极端厌恶。”

  这时,自我牺牲的想法,突然十分尖锐地摆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面前。他在日记中有如下的独白:

  “其实,假如我坚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并将取得胜利,那么为了我的信念的胜利,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富裕的胜利,为了消灭贫困和罪恶,我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假如我相信这一切将得胜,我就不会因看不到胜利的日子和平等博爱主宰人间而感到惋惜;只要我坚信这一切,我就会含笑而不是流着眼泪地死去。”

  直抒胸怀,激扬文字;何等激昂慷慨,又何等大义秉然!

  谁能想象这个腼腆的书呆子,政治视野竟如此之开阔,革命情怀竟如此之博大!他的心,早已飞越出了大学的校园。

  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后的整个人生历程证明,他年轻时为革命而牺牲的想法,绝不是昙花一现的流露。因为他确实坚信,“为了理智的目标而忘我的人,总会为这些目标而去牺牲自己的。”

  过了许多年,他在小说《怎么办?》中,全面发展了这一主题思想。然而,还在年轻时,他就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自己言行协调一致,如何使自己行为始终如一,如何使观点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同哈内科夫交往,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起了良好的作用。他认为这位新朋友是一个聪明、精通哲学问题的交谈者。从他的谈话和借给的书本里,车尔尼雪夫斯基真正了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还有康德的“实证主义”、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从那时起,车尔尼雪夫斯基便认真地研究各学派的著作。不是选读片断(如他以前接触黑格尔著作时那样),而是精读原著。

  哈内科夫对德国哲学不感兴趣。觉得它太抽象、太难懂,语言繁琐空洞,实在令人生厌。吸引他的是生活,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就精神素质而言,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时还没有摆脱黑格尔使他产生的景仰心理。他当时以为,黑格尔宣布的真理将普照一切,并使他内心有一种泰然的感觉。

  他1848年10月在日记中写道:

  “我觉得,我几乎完全属于黑格尔,当然,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同意黑格尔的观点,意味着我在决定一件大事。即对于小我的一件大事。而我预感到,我将迷恋上黑格尔……”

  奇怪的是,当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更深入了解黑格尔的哲学之后,没有别人的指点,就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本身的两面性。发现它在原则和结论之间、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只有完全成熟的思想家,才能做到这一点;20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却作到了。

  1849年1月底,哈内科夫把一本《哲学原理》交给车尔尼雪夫斯基,请他翻译其中的某些段落。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仔细阅读这本书时,他立刻发觉其哲学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即结论的反动性、狭隘性和中庸之道。

  40年过后,回忆起年轻时研究哲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

  “在原著里,黑格尔更像17世纪的哲学家,甚至更像经院哲学家,而不像人们用俄文介绍他的哲学体系时的他。”

  这位青年当时已看出,黑格尔的思想“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他是现实情况和现存社会制度的奴隶”。

  值得注意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前驱赫尔岑和别林斯基,在使俄国的哲学思想摆脱“黑格尔学说”的束缚这一事业上,各自起过促进作用。赫尔岑不无自豪地写道: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俄罗斯精神终将彻底改造黑格尔学说,尽管我们受过各种哲学思想的熏陶。富有活力的气质必将取胜。”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也以同样自豪的心情谈到,在摆脱了黑格尔哲学模棱两可和无所作为的说教之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别的权威,发展了彻底的观点。

  他写道:“在我们祖国的精神生活中,现在第一次产生了能和欧洲其他各国的思想家并驾齐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当他们的学生的人。以往,我们每个人在欧洲的作家中,都有一个乃至几个崇拜的绝对权威——有的人从法国文学界里找到,有的人从德国文学界里找到这样的权威。自从我们精神运动的代表,独立地批评了黑格尔的体系以来,我们的运动已不再受任何权威支配了。”

  举出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其洞察力多么敏锐。

  再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初次接触傅立叶的著作时,善于在这些著作中,发现隐藏在奇特外形下的伟大真理的萌芽。虽然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忽略其中的弱点、观点上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根据。但他仍然明白,这个学派无可争辩地将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接触到了康德的哲学体系。它留给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印象很不美妙。他把康德的实证主义简要归纳为:

  “也许,这只不过是个颇为局限的头脑,为自己的数学体系找出社会、历史和哲学等科学的依据而已”。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年轻时起就不盲从权威。对他来说,真理重于一切名字;不管这些名字已受到社会的公认。

  他一旦发现即便是伟大思想家的谬误,也毫不犹豫地抛弃它。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生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理论”。他对“种族主义”的这种看法,始于大学年代。1849年,《祖国纪事》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黑人化——游非洲内陆所见》的文章。作者在谈到黑人时,强调黑人“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车尔尼雪夫斯基拜读后,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心底里同意这种看法。当我听到相反的说法时,我就觉得,这就像亚里斯多德说的,住在希腊以北的各民族,由于气候和肤色的缘故,注定要当奴隶,注定比别人野蛮一样荒唐。”
  

第五章  地下小组遭破坏

 
 
  1。 投稿碰壁记


  他写作得很勤奋,大学三年级开始向刊物投寄稿件。发表作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地在他心中躁动。他相信编辑部的大门会向他敞开。近一段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脑子里,一直在酝酿一个故事,构思逐渐成熟。内容是关于一个沦落到黑社会、最后被押上法庭的女青年的故事。故事原型是从一位老乡那里听到的真人真事。

  起先犹豫了一阵,不知是采用描写叙述的方式好,还是正面议论的形式好。

  若泽菲娜——女青年的名字——的故事,之所以吸引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因为它反映出现行教育制度不合理。题名就叫《若泽菲娜的故事》,他写得很费劲,进展十分缓慢。出于谨慎,他在小说中避开主人公的真实姓名,把她叫作卡济米拉。但还是写得太真实,走笔受到约束,总担心会给若泽菲娜惹出麻烦。

  写了一大半,觉得平淡无味,便扔下了。他觉得笔下流出来的故事,既失去了真实可靠性,又缺乏诗情画意和想象力。过了些日子又觉难以割舍,还是捡了起来,硬着头皮写下去。这位未来的大文学家,鉴赏、剖析名人的佳作头头是道;此时却真正感受到写作实践之艰难。初期大约也难免眼高手低的通病吧。

  第一次投稿前,他还把重要的刊物认真加以研究。不是简单地从读者角度阅读《祖国纪事》和《现代人》。而是像参与编辑这两个刊物,对每个细节——内容的取舍、版面的设计,铅字的型号、栏目的划分、标题的安排——都一一详加分析。

  《现代人》杂志编辑部设在阿尼奇科夫桥附近。车尔尼雪夫斯基经常路过那里。他好几次很想窥探一眼这个神秘的地方。许多读者每月月初,都以激动的心情期待着新一期杂志的问世。他目前还是千千万万读者中的一个;孰能料想几年之后,他就进入了《现代人》编辑部,并成为该杂志的掌舵人。

  那将是他一生中短暂的、但却灿烂辉煌的一个阶段。

  准确记得那一天是星期三,车尔尼雪夫斯基捧着小说《若泽菲娜的故事》,向《现代人》进军。

  前一天晚上,他把誊写得工工整整的稿子,重新彻底检查了一遍。再给编辑部写了一封短信,说明这篇小说的主旨。把稿子投到《现代人》以后,便急不可待地等候编辑部的录用通知书。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过去了,稿子宛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过了一段时间,继《若泽菲娜的故事》之后,另外一个题材又打动了他:就是洛博多夫斯基一家倒霉的命运。

  车尔尼雪夫斯基琢磨了很久,这个题材究竟该写成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是突出洛博多夫斯基的性格,以剖析人在世上生活多么艰难;还是写妇女的命运?他选择了后一个想法。

  小说就这样开始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给它起名为《理论与实践》。仅看小说的标题就知道作者缺乏写小说的经验。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