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人不明智地来跟蒙哥马利决战,攻不下来,退不回去,坦克没有油料,只能原地停着,当固定炮塔使。问题是,盟军掌握了制空权,这些坦克都成了铁皮棺材,任由盟军的飞机轰炸。更加要命的是,英国的轰炸机在托布鲁克外海击沉了德军“路易西亚诺”号油轮。补给油船被炸了,隆美尔部队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一本名为《阿拉曼》的回忆录中写道:“炽热的沙漠在抖动着。士兵们躲在战壕中,从他们满是尘土的脸上流下来的汗汇成了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一群群苍蝇像乌云一样盘旋在尸体与粪堆上空,折磨着伤员。战场上布满燃烧着的坦克与运兵车,还有损坏的枪炮与车辆。当枪炮中的高爆炸药爆炸时,烟雾与尘土便四处飘散。”
失败是很明显的
双方战斗到10月29日太阳落山的时候,英军还有800辆坦克,轴心国军队还有148辆德军坦克和187辆意军坦克。意大利坦克是皮薄馅大的轻型坦克,只有40毫米主炮。最关键的是没有油料,当隆美尔得知“路易西亚诺”号油轮在托布鲁克外海被炸沉的消息后,跟他手下的军官讲:“对我们来说,撤退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在阿拉曼战斗到底。”
到10月30日,战斗继续进行,异常激烈,经常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尽管轴心国士兵(主要是德国士兵)恪尽职守,英勇抵抗,但还是没能夺回任何失地。激烈的战斗带给隆美尔部队的只有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对于隆美尔来讲,失败是很明显的,所以他计划撤退。最逗的是,在这时候,元首给他送来了1200吨油料,可惜太晚了,隆美尔只能把油料白白地烧掉,要不然就便宜敌人了。
实施“增压行动”
到了11月2日凌晨1时,盟军开始“增压行动”,目标是消灭轴心国军队的装甲部队,迫使敌军在开阔地作战,消耗敌军的油料储备,切断敌军补给,最终瓦解敌军。“增压行动”是阿拉曼战役开始以来最紧张、最血腥的阶段。盟军空军连续7个小时对轴心国阵地发动空袭,360门大炮连续炮轰4个半小时,打出去1。5万发炮弹。新西兰军队作为盟军的先锋发动了猛烈进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问题是,工兵在雷场中开辟安全通道的工作完成得不好,所以盟军第9装甲旅无法趁夜色进攻敌人,等到天一亮,轴心国军队就看清了英国坦克在什么位置,德国的八八高炮开始逞威,击中了一辆又一辆英军坦克,第9装甲旅有75%的人员伤亡,128辆坦克中有102辆被击毁,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毕竟在敌军防线中撕开了一个缺口,使英国第10集团军第1装甲师可以与敌人决战。正午时分,120辆意大利和德国坦克出发,打响了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一场坦克大战——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也是德国非洲军装甲兵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进行的一场尊严之战。
到当天夜里,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隆美尔赶紧给希特勒发电报,说他的部队现在已经不堪一击了,问希特勒怎么办,其实他准备撤退。希特勒却告诉他,再坚持一下。希特勒这人就是固执,认为他的部队打到哪儿,哪儿就是国界线,德国军靴踩到哪儿,哪儿就是德国的边境,不管这地儿有用没用。当时托马将军报告隆美尔,第15装甲师还剩10辆坦克,21装甲师还剩14辆坦克,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还剩17辆坦克,隆美尔给托马将军看了希特勒的电报说,元首不管咱有几辆坦克,让咱们再坚持一下。托马将军只好回到前线继续指挥战斗,跟几乎被全数歼灭的第15、第21装甲师并肩作战,迎击150辆英军坦克。应该说,托马将军也是硬汉,他坐在指挥坦克中亲自督战,一直到德军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而指挥坦克装的是木头假炮,根本不能打仗。托马将军命大没死,独自一人站在自己那辆燃烧的指挥坦克旁边。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的坟场”。
盟军惨胜
在轴心国的坦克几乎被摧毁以后,剩余的军队仍在战斗,但他们的防线已被撕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缺口。托马将军实在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他告诉隆美尔:“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这里的话,我的部队连三天也坚持不了了……如果我执行元首的命令,那么我的部队可能拒绝服从……我的部队是第一位的!”这时候,隆美尔终于违背希特勒的指示,命令部队大规模撤退。
随着隆美尔的归去,阿拉曼战役结束,盟军获得胜利。但盟军损失也很惨重:有2。35万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集团军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温伯利将军向第9装甲旅旅长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的剩余部队时,他指着12辆坦克说:“它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
第七章 硝烟正浓鏖战急(亚洲战区、太平洋战场)
01。军事理念贼落后
中国太不好搞定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开战之前,日本人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计划三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事。但是,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打死打伤了日军6万多人。这场战役后,中国军队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38年10月底广州、武汉沦陷,这一年多的时间,正面战场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几大会战,以牺牲200万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70余万,使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收复失地,建立了多个敌后根据地,扰乱了日军的后方。日本侵略中国本想以战养战,利用中国的物资来打中国。但现在敌后被八路军、新四军控制,农村的物资日军利用不上,麦子熟了,没等鬼子去抢,八路军一敲锣,“老乡们收麦子去!”全弄走了。
所以,小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他们这才明白:中国太不好搞定了,行军这么老远,这地方还叫中国,要搁我们那儿出国二十几趟了。中国大得没边儿,还有许多硬骨头的中国人,日本几十万精锐部队陷在里面,也没能征服中国。到1940年,侵华日军总数达到60万,最夸张的时候,日本本土只剩一个近卫师团,其余部队基本都在中国。那时候,如果中国有能力在日本登陆,围魏救赵,反攻日本本土,日本就完蛋了。
进退两难之困境
抗战期间,日军为灭掉中国的中央政府,曾集结10万精兵由洛阳西犯,妄图攻取潼关后,再经西安、宝鸡直趋四川,走当年忽必烈灭南宋的老路,灭掉国民政府。蒋介石急令李延年指挥大军坚守潼关。李延年立下军令状,经数日激战,潼关始终未被攻破。从此,日军再没敢贸然西进。
在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要迫使中国屈服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控制南中国海和滇缅公路,这样一来就要拉长战线,延长时间。日本人认识到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要进行长期作战,就得控制东南亚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橡胶、铁矿石,否则根本支撑不下来。日本本土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一年半,这还是按照最省油的算法估计。这是日本人难以接受的,费了那么半天劲儿,死那么多人,最后因为没有油料得撤离中国?那不行。所以,除了把战争进行下去别无选择,日本陷入了一连串灾难性因果关系组成的死亡之旅。
日本人特别逗,他们缺乏大战略,解决麻烦的办法就是制造更大的麻烦。当年,日本想吞并朝鲜,于是先跟比朝鲜强大得多的中国开战,当时清政府太腐败,一不留神让日本赢了。然后日本看中了中国的东三省,跟同样觊觎东三省的沙皇俄国开战。沙皇俄国比中国强大,但当时沙皇俄国的重心在欧洲,而且也处于衰落期,所以日本又赢了。日本就真以为自己武运长久,皇军无敌于天下,所以想吞并整个中国。可是日军又迟迟吞不下,要长期作战就必须夺取东南亚的战略物资,而东南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样日本就必然卷入同英美的战争,英美比当年的沙皇俄国强大多了。小日本解决麻烦的不二法门就是制造更大的麻烦,直到惹上一个它根本就惹不起的国家,最后被人家像碾臭虫似的碾死为止。
日本少有的战略家
按如上所说,日本是不是就没明白人了?非也,还真有!虽然日本当时的明白人像中国今天的大熊猫一样稀少。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内部,一直存在着北进、南进两派之争。北进派力主时机成熟时进攻苏联,向西伯利亚扩张。南进派主张向东南亚扩张。北进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伪满洲国“建国之父”石原莞尔。
1936年,石原莞尔主持修订日本的《国防国策大纲》,这份大纲中强调对美国努力保持“亲善”,目的却是最终与美决战。对中国的战略呢?他提出:东北和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存活的唯一途径。“七七事变”后,石原反对急于扩大侵华战争,担心全面侵华会使日本陷入持久战而不能自拔,主张先消化掉东北和蒙古,再逐步占领中国。
可以说,石原莞尔是日本陆军大学几十年毕业生中唯一的战略家。他比那些只会蛮干的日本军人明白、理性得多。所以,他看不起任何人,后来成为甲级战犯的大川周明65是石原莞尔的同乡,有一次他到东北出差,先来看望石原莞尔,说完话以后顺便问了一句:“东条参谋长的办公室在哪儿?得去和他问个好。”石原莞尔回答:“噢,那个东条上等兵啊,就在对面。”东条英机当时是他的长官,他竟这般蔑视。
石原莞尔主张北进,对于偷袭珍珠港也不看好。但他“7号”(日本人对精神病患者的称呼)一样的个性,得罪了东条英机,比较早就以陆军中将衔退役了,在家被监视居住。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没被划为甲级战犯。
综合比较选南进
日本当时南进派的代表,有陆军大将杉山元、东条英机等人。杉山元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奠基人,早年在军校学习时,因面容憨厚,被戏称为傻瓜元,实际上此人性格异常坚忍顽固。“一·二八”事变中,他指挥日军与19路军作战,还曾向昭和天皇担保,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除日本陆军这一派人主张南进外,日本海军也力主南进,酝酿偷袭珍珠港。这很容易理解,北上打苏联,日本海军就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功劳全被陆军抢走,日本海军万难接受。日本的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时比跟外国的敌对矛盾还严重。有一个笑话说,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跟美国作战,三分之二的兵力跟陆军作战,以致日本陆军都要搞航母,以对抗日本海军。两个军种对立严重,陆军不用海军的东西,还非得有水兵,得有炮艇、运输船,甚至要搞航母,都到了这种程度。所以,海军反对北进,主张南进,完全从本军种利益出发,不考虑国家的战略。
实际上,日本之所以放弃北进,选择南进,除了石原莞尔跟“东条上等兵”发生矛盾,被迫转入预备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曾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