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个女生倒好,请假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比上学少,而且每次请假还几乎都不是亲自来的,多半都是别的同学代请。
要不是看在请假的人的身份实在是大,市委书记的儿子,市长的女儿,沪市老牌富豪的儿子,有的甚至从沪市军区高层那里打过来,他真的想要为难一下对方。
当然,也只是敢为难一下,毕竟,谁让这女生的来头实在是大呢?而且自己能力也出色,每次出去都是有正经的名目。瞧,这就是找借口也找的比别人高端了不知道多少。
不过,这些念头系主任也就是在脑子里想想,只因他也是知道唐静芸在沪市展露的部分身份,这样一个不用靠学历就已经能够闯出一片天的女生,谁会没事上去找她的不痛快呢?能够结个善缘自然是好的。
看吧,这就是所谓的特权,若是换成了一般的同学,不弄个处分或者是记过都是轻的,甚至是被劝退都是有的。有时候,别人对你说不,只是因为你的身份还不足以让他们动摇,仅此而已,
唐静芸游走于上层,对于这些东西早就接触的习惯了,当下也只是笑笑,并且将自己带过来的两条烟“忘记”带走了然后笑着告辞。
系主任看着两条上好的中华烟,拉开抽屉,利落的扫了进去,眉宇间满是乐呵呵的。
“搞定了?”见唐静芸重新坐回车上,姜晔扣好自己的袖口,笑道。
“嗯,小事情。”唐静芸回道,然后唇角勾起一个好看的弧度,“走吧,不是说你今天还有事情吗?先送我回家,然后你再出去忙。”
姜晔自然是点头,让前面开车的小邱将开回家,然后搂着唐静芸坐在后车座里。
唐静芸本来也是一个好好的坐有坐相的人,以前坐车的时候从来都是端着,背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可是每次和姜晔坐在一起,总是会被这个男人勾到怀里,这样真实显得太不端庄了!
——
唐静芸回来没几天,就听到了秦爷似乎也回来了,而且还处理了一批人,让整个沪市的黑道风气都是一肃。很多人都是缩着脑袋,生怕在这个时候招惹到了那位煞神,被殃及了可就不妙了。
她到底也不是真的黑道上的人,知道的也不多,事后也没有刻意的查问,就当做自己不太清楚的样子。
回来后,唐静芸去拜访了一趟徐寅东,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上共进退的盟友兼私底下的忘年交,唐静芸已经很乐于有时候碰上问题就去请教徐寅东,说请教倒也未必算的上,应该说更多的时候探讨。
徐寅东作为一个老手,该有的目光和经验还是都有的。
值此之际,国内的经济一直都处于一种飞速上升的状态,这是机遇也是危机,唐静芸固然有着前世的眼界,但是很多东西不是身临其境未必能够真正把握住,所以她也迫切的需要提升自己。
在这个乘风破浪的年代里,多少人寄予的希望在此实现,又有多少时代的弄潮儿被大浪打下,每个人都在奋勇前行,希望能够搏一个更好的未来。唐静芸也不例外。
她有钱,有权,有势,有眼光,有人才,有基业,比旁人拥有更多的资本,自然能够比别人得到的更多。
临走的时候,正好和上次那个讲座碰见过,徐恒元身边的那个胖子撞上了。胖男生一看见唐静芸,浑身的肉都忍不住抖了抖,哎哟妈呀!我的神啊!这个凶残的女人怎么会在公司里?她不会是来找我麻烦的吧?!
那天那个凶残的唐静芸,胖男生那可是一辈子都不敢忘记啊!
不过看到陪在唐静芸身边的董事长徐寅东的时候,他就彻底的萎掉了,好吧,这个女人还真的是谁都认识啊!默默的低下头赶紧开溜。
唐静芸趁势也去过周市长和侯靖文书记的家里,相较于周市长这个老奸巨猾滴水不漏的老狐狸,侯靖文对唐静芸倒是表现出了几分倾向,虽然很微弱,但是唐静芸自然是明白侯靖文释放出来结盟的意思。
侯靖文在仕途上说起来还是壮年,他现在就已经做到了沪市市长的位置,再往上挪一挪,直接调往中央也不是没有先例。可是他当初上位的时候靠的就是多方博弈,根基偏弱,需要一个能够帮他的人。而唐静芸这个女子却很符合这个要求,并且还和他的儿子又一段善缘,所以比起选择其他的人来说,他自然是倾向于唐静芸的。
唐静芸也是很乐意的,她不走仕途,但是很明白这里头的门道,对侯靖文本身的才干也很看好,自然乐意伸出手帮一把。
日后的她注定了要入住姜家,以姜晔往后的经历来看,她手里要是没有捏住一些人脉关系,估计行事也会不如意。
——
在沪市的日子倒是一日日过下来,唐静芸也开始了她正常的朝九晚五的学生生活,每天自得其乐。
不过如果你们真的以为她什么都没干的话,那你们一定又猜错了,因为唐静芸又在干一件旁人想到没有想过的事情。
唐静芸在发表论文,这论文的内容和性质都不一般,是关于国内经济二十年发展路线和总基调的内容,里面很详实的阐述了理论依据和各家的参考数据,以及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方针的变化,其中分析利弊,针砭时弊,讲述的都是极为客观和犀利的。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其实唐静芸所准备的远远不止这些,她还将一些成功的改革案例试点分门别类,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述,然后整理成一个系列,陆续进行发表。
这些文章最初是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那儿有一块专门的政治版块,是很多关注时政的人都会日行一读的。而人民日报也罕见的刊载了连载性质的文章。
一时间,不少人都对文章最后署名的“唐静芸”有了些许猜测,看这女性化的名字,好像最近也不曾听说哪个家族里有培养的杰出的女性政治人物啊。莫非是哪个家族里压下的王牌,准备一试锋芒?
不过在“唐静芸”名字之后的“崔鸣”倒是如雷贯耳,国内有名的经济学家,高层的经济智囊之一,闻名久矣。
事实上,就崔老当初看到自己心爱的小弟子拿着这份沉甸甸的论文的时候,他也感到了深深的震惊。虽然他对自己这个小弟子的机敏睿智有着很强的认知,但是真的看到这样的文章出世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拍案叫绝,感慨真的是时代早英杰。
这文章里的总结认知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但是更令人惊讶的还是在文章背后的那些点评,往往很是犀利,有很有实践性,给了更多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这样的目光,连崔老都不得不叹服。
其实他又怎么会知道呢,这些文章早在唐静芸初初拜入他的门下的时候就在琢磨了,她结合自己前世的眼界和经验,这一世的实践和感悟,还有崔老给她的珍贵手稿文件评论,才隐隐有了个雏形。
然后趁着空闲,将一些想法和念头逐渐成稿,最后又耗费很多的时间,细细斟酌审慎,一字一句的研读后又落笔修改,力求让文章达到所期冀的效果。然后经过这道程序后,她又找到了自己老师崔鸣进行润笔,将文字再三的修改,这才拿出来发表。
这种接近政论性质的文章,对字句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一个不好就容易落的年少轻狂的名声,也幸亏是有崔老在,不然唐静芸还真不敢轻易的拿出去发表。
崔老看过后,立马就给人民日报的主编打了个电话,那时候唐静芸才知道,感情这位主编也是自己的师兄之一,这个结果让她不由一笑,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而自己拜的老师虽然没有多少高官爵禄,但是所掌握的人脉在那个领域里一点都不算少。
如果说唐静芸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她是早就有准备的话,那么接下来出现在党刊上,就完全不在她的预计之中。
她没有料到,对小弟子疼宠有加的崔老,在看过她的文章后,深思熟虑了两天,才拿着她的文章找上了某个老伙计,然后将她的文章搬上了另一个舞台。
唐静芸拿到那一份党刊的时候,看到了那篇文章背后的署名,她的名字在前,恩师的名字在后,顿时手抖了抖,给远在京都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过去。
崔老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询问着她的日常。
唐静芸忍了忍,最终还是忍不住真挚地道,“老师,他日您的灵堂前,我为您披麻戴孝捧牌位,我就是您的女儿您的孙女,有我唐静芸一口饭吃,绝对不会忘了您!”
第四卷 名起南方 第六百三十八章 习得文武艺
崔老在电话那头愣了愣,随后就猜测到了唐静芸这个电话的用意,忍不住笑骂道,“好啊你个小丫头,这话里话外都是巴不得我这个老头子早点死掉是不是?!”
唐静芸闻言也是忍不住一笑,连忙赔罪道,“当然不是,我这不是在向您表孝心吗,瞧我这张嘴,尽说不住讨您喜欢的话。”
她哪里是不会说讨好人的话啊,她真的要去讨好一个人的时候,旁人根本就挡不住她的那张嘴好吗?
崔老怎么可能不知道唐静芸的性子,她不过是因为和人亲近才会在言语中少了诸多估计,“好了,别尽想着感激我,我老头子可不是什么做好事不求回报的,我可等着你能够名声迭起,给我搏一个好老师的名声呢!”
唐静芸笑眯眯的应下了,“行,您放心我,我一定尽心尽力,不会让您失望的。”
如果真的是为了个名声,崔老又何必赌上自己的名声呢?真当党刊是那么好上的吗?唐静芸这样一个“无名小辈”的文章,如果不是后面有着崔老的署名,怎么可能被刊登。
而且这件事明显就是让崔老担风险,如果这文章触到了某些大人物的不喜,那名头压下来,肯定最先找的是崔老,她唐静芸再怎么机敏,也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懂什么?都是崔老这个老师教的才能够写出来。
如果这文章写的好,被上面的人赏识,那署名的两个人必定会入了上头的眼。这崔老都是圈子里泰斗般的人物,还会在乎这一点点名声吗?这受益的肯定是唐静芸啊!
到最后,这件事的结果不管如何,唐静芸都是直接受益人,而崔老则是吃力不讨好。这只要是关系不是极好的师徒,没有一个师傅是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的。
唐静芸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这样的事情呢?正是因为明白,所以内心才会感动,才会有了今天这通电话。她唐静芸何德何能,能够得到这样一位老师庇护?真的是她三生有幸!
不过在崔老眼里却不是这样的。
唐静芸是这些年里真的把他当成一位长者一位亲近的长辈来对待的,和这个孩子在一起,他能够感觉到已经缺失许久的温暖。他崔鸣的脾气纵然不好,可是却是个记得别人好的。往后这孩子和姜家牵扯上,总是要能够替她增加点分量的。
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没有当时唐静芸的诚心以待,也不会换来今时今日的善果吧。
结束了和老师的电话,唐静芸对着屏幕笑了笑,然后看了眼手上的腕表,发现时间尚早,继续低头写起了文章。
那些文章她在心底酝酿了很久,有一整个系列,她目前拿出去的四篇,还有三篇要写。
她对着图书馆里外面的世界看了看,然后收回眼,专注于眼前的东西。
这是沪大的图书馆,来来往往都是一些专注于学习的人。这些人中,有的在准备升学再造,有的则是在准备毕业论文,也有的人在复习功课,但是大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