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景莲)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20世纪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汪朝光) 
 


    
中国史学会
    中国史学会

  中国历史学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50年在北京成立。其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提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以促进历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成立以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并编印与本会任务有关的出版物。

  中国史学会首任会长为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为副会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恢复活动,同年10月召开中国史学界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邓广铭、白寿彝、刘大年、郑天挺、周谷城组成的主席团,梁寒冰任秘书长。1983年4月举行中国史学界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刘大年、吴于廑、林甘泉、胡绳、戴逸组成的主席团,李侃任秘书长。1988年7月举行中国史学界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戴逸为会长,丁伟志、李侃、张岂之、张椿年、金冲及、齐世荣为副会长,王庆成任秘书长。

  50~60年代,中国史学会组织一批历史学家编辑出版了一部由十二个专题组成的、大型多卷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对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培养科研、教学人才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与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合作,举办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1983年举行学术年会,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历史遗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1984年举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4年与中国出版者协会联合举办评选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活动。1978年12月以来,全国出版了有关爱国主义通俗历史读物近两千种。这次获奖的二十八种,是专家们在五十三家出版社推荐的两百三十三种中,认真评选出来的。1985年与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合作,举办林则徐诞辰2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6年与浙江省政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章太炎逝世5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7年与北京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学术讨论会。

  在国际交往方面,1980年8月中国史学会以非正式会员应邀派出代表团出席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5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1982年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接纳中国史学会为该会会员。1984年7月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秘书长、法国著名学者埃莱娜·阿维勒教授应中国史学会邀请访华,同中国史学界进行学术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1985年8月派出代表团出席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提交了专门为这次大会撰写出版的论文集。1987年7月派代表团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

  中国史学会的出版物有:《中国历史学年鉴》,自1980年起每年出版一册、九十万字左右,主要栏目有史学研究,新书选介,史学界动态,考古文物新发现,研究、教学机构简介,已故历史学家介绍,中外学术交流简讯等。内容较丰富,信息量较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较高评价。《史学情报》(季刊)每期十四万字,是《中国历史学年鉴》的辅助性刊物。主要栏目有文摘、学术动态、国内外书讯等;1982年创刊,共出版二十八期,1988年停刊。

  (王玉璞)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段落。

  古代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包括先秦、秦汉至唐初、中唐至乾嘉三个时期。

  先秦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商代或商代以前,已经有了文字,可用以记录。商代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编次和保管文献简册。再进而分工,有记言之史与记事之史之别。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即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它原是鲁国的国史,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过孔子的整理。以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典籍,体裁不同,各有特色。如编年体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略具国别断代史性质的《国语》、《战国策》;最早的谱牒之书《世本》;以地理为主兼有神话传说的《山海经》以及发抒哲学思想、政见和史观的诸子百家之书。其中《左传》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也是先秦史学中最高的成就。战国时期诸子争鸣,往往运用历史知识,针对现实,发表政见。如,孟子“言必称尧、舜”,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等观点。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变法造舆论。邹衍讲历史,驰骋想象,大大扩展时空概念,并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以投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李斯以秦史论秦政,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及是今非古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秦汉至唐初时期秦汉时期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

分节阅读 159

与班固的《汉书》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述宗旨,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于一书的纪传体通史体例。《史记》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记事起于传说时期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刘彻,跨朝越代首尾三千余年。班固编写了《汉书》一百卷,八十万字,“文赡而事详”,仅记述西汉一代史事,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史》、《汉》两部著作各有所长,思想上倾向不同,文风上各有特色,在中国史学史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继《史》、《汉》之后,汉唐之际产生了不少纪传体史书,其中有《三国志》、《后汉书》等名著。唐初百年内有八史问世(官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和《隋书》;私人修成的有《南史》、《北史》)。从此纪传体史书代代续修,其体例也大致定型。编年体和其他体裁史书也有发展。荀悦撰《汉纪》,以编年体叙述西汉历史,《后汉纪》等编年史继踵产生。还有传记体的国别史《十六国春秋》,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以及《佛国记》、《高僧传》、《世说新语》、《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与历史有关的各种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汉代至隋代的史书达数百部,反映了史学发展的盛况。

  这时文献整理工作已经展开。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书,著有《别录》、《七略》,在历史文献学上有很大贡献。唐初也重视文献整理工作,所修《隋书·经籍志》在历史文献学上有很大作用。

  秦汉至唐初的史学,与先秦的史学相比,有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史学由附属地位而逐渐独立。东汉之前,史籍比较少,《别录》与《七略》的分类中均无史部。《汉书·艺文志》将史书著录于《六艺略》“春秋家”,以史附从于经。自东汉之后,史籍大量涌现,史书种类增多,史学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朝廷设立史官和史馆,目录中也列出了史部,这些都标明史学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期的历史著述,有官修,有私修,有奉诏私修等几种情况,而趋势则是官修日占上风。

  随着士族地主势力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盛行,史学上的士族烙印突出,最显著的是谱牒著作与谱学大为发展,有家谱、宗谱、族谱和姓氏谱等。东晋南朝精于谱学者,以贾、王两氏为巨擘。同时家传和正史纪传中也反映出当时崇尚门第的世风习俗。

  各少数族在史学中也占有地位。除正史中有记载各族史的专传外,还出现了记述各族史的专书,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