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士们不紧不慢的走着,可是却很快走到了菩树前。
为首的道士青鞋白拂,数绺长须飘拂胸前,顶挽三髻,迥然有出尘之态。
身边两名小道士,一名约十六七岁年纪,相貌清逸,装束打扮与师父几乎一
模一样,一般也是梳着三个髻子,提着一柄拂尘,尘丝飞扬;另一名只有七八岁
光景,寻常道童打扮,五官棱角分明,显得颇有英气。
长须道人走到瞿昙跟前,笑道:“大道须向变化中求之,安有枯禅灰身,闭
心合智,可明至道?”手把拂尘,一挥击在瞿昙肩头,瞿昙一惊而醒,睁开眼来,
见眼前光影朦胧中,一名异相道人背光而立,气度高华。
瞿昙忙起身合十问道:“老师远来,未知有何见教?”道人大笑,只将一个
指头立起,在瞿昙面前连晃数晃,瞿昙一见,浑身一震,喃喃说道:“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脸带微笑,缓缓坐下,道人朗声长笑。
那小道士看着这一幕情景,浑然不明所以,少年道士却若有所悟,自己轻轻
点头。
“丹阳、处机,我们走吧。”道人白拂一甩,悠然道。
“是,师父。”
三名道士齐齐转身,足下如行云流水,转眼消失在山水深处。
菩提树下,僧人垂眉而坐,又不知过去多少时候,忽然睁开眼来,眼前山仍
是山,水仍是水,但在此刻的瞿昙看来,一草一木,一尘一沙,却都在诉说着无
尽的玄微奥妙。
瞿昙一笑,天地山川同时笑意盈盈,僧人转身将头上雀巢轻轻取下,小心翼
翼放在菩提树的枝干之间,待要迈步行出,却不期然晃了一晃——纵然是入定期
间无须进食,适才悟得的妙谛也使他满心喜悦,体力的消耗却几乎到了极限。
道上正走来一名牧羊女,蜜色肌肤,眸若莲子,不过十五岁,头上顶着一个
陶罐,脚步轻捷如小鹿,头上的陶罐却毫不摇晃。
牧羊女看眼前的这名僧人脸色苍白,摇摇晃晃,取下头上的陶罐,递向前来,
“吃吧。”
“多谢。”瞿昙合十,接过陶罐,将满满一罐牛|乳粥一灌而尽,气力稍稍恢
复,再一合十,“多谢。”将空空的陶罐递回。
牧羊少女抿嘴一笑,接过陶罐,向远处的村庄走去。
瞿昙缓缓举步,走入尼连禅河,河水洗去了他一身的污垢,满河摇曳的夕阳
里,瞿昙走上岸来,精神奕奕,大步而行。
正文第112章
………………………………………………………………
第四章保太后窦迦陵玄奘法师
李承乾站在丹凤门楼上,而他的祖父李渊则拉着他的手,长孙无垢站在他们
身后。
渭河对岸,鲜卑铁骑连营数十里,如平原之上升起的一道黑烟;魏主的金帐
在秋日澄净的阳光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芒,映入承乾瞳内。
重玄门打开了,大唐禁军如一股铁流般涌出,在渭河南岸排开阵势。
李世乌衣乌帽,纵青骢马,独出于众军之前。
金帐之中,魏主拓跋焘端坐正中,皇太后窦氏坐在他身侧。
八部大人长孙嵩、长孙翰、奚斤与崔浩、高允等一干文臣坐于下方。
魏主拓跋焘今年十七岁,即位也才两年,只是他小小年纪,已显出非同一般
的聪明雄断,八部大人都不敢对这个少年皇帝有所轻忽。
“启禀陛下,唐主已到渭河便桥之南。”中军报入帐来。
拓跋焘点点头,转头对窦太后道:“阿母,他来了。”
“好,阿母去去便回。”窦太后站起身来,走出帐门,自有卫士牵过马来。
窦太后也是世家出身,少习弓马,年纪虽大,身姿矫健,轻轻一跃,上了马背。
太后上了马,扬鞭一击,那马嘶了一声,四蹄翻动,绝尘而去。
拓跋焘与众大臣也都随后出帐,立马在观望,眼中有紧张的神色,只是紧紧
抿住嘴唇。
李世民单骑往便桥桥头驰来,尉迟敬德和程知节想伴同前去,被长孙无忌抬
手止住,二人只得作罢。
世民到了桥头,下得马来,将马拴在桥栏上,步行上桥,往北走来。
只见一骑自北飞驰而来,片刻已到李世民身前,马上乘客二话不说,高举马
鞭,带起一声尖啸,劈头向李世民一鞭击下。
李世民不避不闪,只听“啪”的一声,李世民脸上已多了一道血痕,李世民
痛的浑身一颤,却不说话,慢慢在来骑前跪下,将上衣撩起,露出脊背。
尉迟敬德看得怒起,便要策马上前,却被长孙无忌将马头紧紧拉住,连连摇
头示意,其余众人有知内情者,自然按马不动;心思灵活,隐隐觉得此事蹊跷,
却也不像敬德那般冲动,只是静静观看。
李承乾在丹凤城楼上看得奇怪,父亲为何在来人面前跪下?又为何任其鞭打?
转头向祖父看去,见祖父攀着栏杆,上身前倾,凝神观望,浑身颤动,口中嗫嚅
不已。长孙无垢走上前来,低声道:“沙竭罗,你也跪下。”说着自己已是跪了
下去,承乾不解,随母亲一同跪下。
便桥之上,来人勒住马头,乃是一名老妇,白发萧然,正是窦太后。窦太后
低头看了看李世民,扬起马鞭,又是一鞭重重击下:“这一鞭为毗沙门!”鞭声
响过,李世民背上多了一道血痕,有三分深浅、一寸宽阔,两边皮肉翻起,当中
鲜血涌出,见这一鞭实是用足了十分气力。
“这一鞭为三胡!”
“这一鞭为承道!”
“这一鞭为承德!”
……
“这一鞭为承度!”
“这一鞭为你父亲!”
窦太后咬牙提鞭一鞭鞭狠狠打来,直打满一十三鞭,方才歇手,李世民背上
血肉模糊一片,只是跪地不动。窦太后看了,不由心中一痛,深吸了口气,厉声
喝道:“二郎,我为你兄你弟你父打你,你可有怨气?”
“母亲出鞭有力,手底有劲,足见母亲身体康健,世民不胜欣慰欢喜之至,
世民不敢有半分怨恨。”李世民伏地道。
窦太后听了这话,身子一颤,泪珠禁不住滚滚而下,向丹凤门楼上看了一眼,
将手中马鞭一折两半,抛入滔滔渭水:“罢了,二郎,你好为之!”拨转马头,
更不再向李世民瞧上一眼,纵马奔回魏军大帐,魏主拓跋焘连忙迎上前来,亲自
将窦太后扶下马来,众大臣簇拥,进金帐去了。
“迦陵!”丹凤门楼上,李渊伸出手臂,嘶声呼唤,上身几乎整个儿探出栏
杆,裴寂连忙抢上去抱住:“上皇!上皇!小心哪!”李渊身子一晃,颓然坐倒
在地。
夜深了,渭河两岸营火明,像黑暗里的两条长蛇。
火炬燃烧着,伸向漆黑的天空,发出哔剥的微响。
窦太后的帐中,白衣比丘尼不安地坐在虎皮毡上,转动着沉香念珠,又急又
轻地念诵着经文,尽力压制住自己向外张望的念头窦太后坐在她对面,手中也拿
着念珠,却并不诵经,眼角有泪花闪烁。
帐外传来轻盈的脚步声和低低的问答声。
比丘尼终于忍不住,停了诵经,往外看去,帐门掀开,两名女兵将一名全身
裹在斗篷里的人让了进来。
那人进了帐幕,将斗篷解开,露出一张姣好却略显苍白的脸庞。
“姆妈!”虽然年近六十,迭遭祸乱,历尽丧国失亲之痛,又改作了尼装,
但岁月并未在萧后的容颜上留下多少痕迹,看上去还是三十岁左右的模样,所以
杨淑妃立即认出了她。
“宝珠!”萧后浑身一震,手底不由一紧,线串从中断开,沉香念珠骨碌碌
滚了满地。杨妃哭喊在跪倒在地,扑入萧后的怀中,“宝珠啊!”萧后抬起了女
儿的脸,仔细的打量,然后将她一把抱入了怀中,母女二人痛哭失声。
菩萨,人生为何都是一样的苦啊?窦太后端坐不动,眼泪无声而落。
萧、杨母女一边流泪,一边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别情,很久,她们才想起这是
在窦太后的帐里。
“宝珠,快见过太后。”萧后擦了擦眼泪,吩咐道。
杨淑妃得她提醒,连忙转过身来,向窦太后叩头行礼:“母亲在上,受宝珠
一拜。”——杨淑妃是李世民的妃子,窦太后便是她的婆母了。
“好孩子,不要多礼。”窦太后收泪笑道。
三人在帐内秉烛夜谈,快天亮时,杨淑妃站起身来,披上斗篷,萧后送女儿
出帐,窦太后并未一起出来,好让她们母女说些体己话儿。
杨淑妃恋恋不舍,迈出几步,转回来又一次问道:“姆妈真的不打算留下?
舅舅也在盼着你呢。”
萧后看了看近在咫尺的长安城,轻轻摇了摇头:“我不能让你婆母一个人留
在北边。”杨淑妃无奈,跪下又磕了一个头,“姆妈,我去了啊,什么时候想回
来你就回来啊。”萧后点了点头,杨淑妃站起身来,快步向便桥走去,很快消失
在黎明前的雾气中,萧后怔怔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窦太后站在帐门前,一样也是怔怔地站着一动不动。
九月十日,李世民与魏主拓跋焘斩白马会盟于渭河便桥之上,唐许魏以金珠、
丝帛、茶叶、瓷器,魏报唐以马羊,还所略中国户口。
九月十一日,魏军北归,太上皇李渊即病,居大安宫不出。
十月,以承乾为皇太子。
光阴如水,仿佛不过转眼之间,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已是七年了,承乾也已经
是十三岁了。
正文第113章
………………………………………………………………
是这样我来解释一下^_^
李渊
李渊的老妈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妹妹
所以李渊本人是独孤皇后的外甥隋文帝是他的姨父
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
窦氏
李渊老婆窦氏的老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
这是我又把她的身份跟北魏保太后窦氏身份重合了
因为种种原因十二年前她到了北魏
作为拓跋焘的保母
拓跋焘继位后尊她为保太后;
隋炀帝萧皇后,是南朝梁皇室的后人,和萧瑀是亲姐弟,在隋炀帝死后,萧
皇后流亡到了突厥(这里被我替换成了北魏),论辈分,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
所以窦氏和萧皇后也就等于是妯娌关系,所以这里以姐妹相称;杨淑妃,是隋炀
帝的女儿,李世民的妃子,真实的历史来说,她大概不是萧皇后的女儿,而只是
隋炀帝某个妃子的女儿,这里写成了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女儿,所以她口里说的舅
舅,就是指萧瑀。
……………………………………………………………………………………………………
嗯大致就是这样了^_^
正文第114章
………………………………………………………………
关于莲华色以下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
莲华色
梵名Utpalavarn!a^,巴利名Uppalavan !n !a^。 意译作莲华鲜、专华色、
华色。或梵汉并举,译作优钵罗华色、优钵华色。即莲华色比丘尼。在佛弟子比
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作青莲华尼、莲华色尼、莲华色女、莲华淫女、莲华
女、嗢罗苾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初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