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工程师-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还有一小段,就是连接复新河与县城边上的一条小河,因这条河本就连通,只是因沙石沉甸导致断流,才需要重新疏通,不过,其工程量并不大。

    疏河挖渠,需要的是金钱和人力。

    高峰预算的一百一十万贯实际上并不宽裕,而且,就算这些钱他也拿不出来。整个县府财政收入才多少,截留了朝廷的一半,除去其它开支,能拿出来的已不到五十万,还有六十多万的缺口。

    没钱只能想办法筹措,于是县府出台了几条政策。

    第一,凡是家有壮劳力的,都需要服劳役,也就是免费河工,不出力也可以,需出河工费,依壮劳力的人头来算。这样,里里外外抵消了一部分河工费。

    第二,凡是经县府注册的商家都需出河工费,依商家的规模和注册费用来收取。

    第三,发动群众捐资。大力宣传修河的好处,讲明人人出力人人受益的美好社会公德,倡导自发捐献。

    第四,向社会各界借款,言明一年期,利率百分之五。

    就这样东拼西凑,总算筹够了相应的河工费。

    在其中,表现最积极,也最抢眼的就是高家作坊,它不但捐献了二十万贯,还借出了十万贯,一家就出了缺口的一半。

    钱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人力。

    全县人口不足四万人,精壮劳力不足两万人,再减去那些掏河工费的,真正可用河工也就一万来人,要想一万人把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几个月内完成,根本就不现实。

    没有人就是有钱也没地方花,何况高峰的钱还不多。

    无奈间,他把心思用在了邻近的几个县,他准备挖一下墙角。

    粗略的算了一下,若是能从外县招两万人,虽然时间紧迫,却还是能够完成的,若是达不到两万,就有点危险,当然,招到三万人绝对能轻松实现目标。

    为了挖人,高峰先是派人去各地鼓动,把河工费讲明,让大家做到心知肚明。

    随后给张业写了封信,同时向各县府发了个函,期望取得支持。向县府发函不过是个程序,是为避免被参劾他,张业的那封信才是最重要的。

    张业已是徐州刺史,下辖六县,虽然与丰’县相邻的只有二个县,却一样可以支持他。

    张业的回信很快传来,而且言明了支持的态度。有了张业的态度,高峰的胆子大了起来,他甚至偷偷让人向那些外来户做工作,愿意来本县定居和买地的,可以与本县民众享受一样的政策待遇,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挖墙角了,若被其他知县知道,定然会气晕过去。

    高峰此举也是没法,他搞发展,却缺少人手,特别是大沙河开发之后,人手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只能如此无耻行事。

    无论怎么说,最后高峰还得到了外地河工二万多人,这为他的河工计划提供了保障。

    随后,高峰对河渠进行分段,实行承包责任制,倡导多劳多得,此举既调动了河工的积极性,还使县府减少了管理压力,就是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得到了大大缓解。县府省了事,只需要安排人监督和检查验收成果就行了。

    修河的同时,高峰还在几个关键部位修建了闸坝,既为蓄水灌溉,又为防洪减灾,还可促进渔业养殖,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在河上修筑桥梁也不可少,这为下一步全县大修公路打下了基础。

    在实施这些发展大计的同时,高峰最重视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乡兵的组建与训练。

    宋朝军制,每厢十军,每军五营,每营五都,每都百人,

    按高峰的最初想法,至少要组建成十个乡兵营,也就是两个军、五千人的队伍,只是朝廷的文书让他却步了,他只能减半,最终组建了一个军五个营,二千五百人的队伍。

    乡兵是按区域进行组建,把全县分成五个大的区域,每个区域一个营,安排一个营指挥使。五营合计为一个军,安排一个军指挥使。

    因是乡兵,编制并不健全,就是指挥官的任命也不正规,所以军指挥使被高峰任命给了吴玠,也就是说,吴玠全面负责乡兵的训练和管理。

    保家军的班底被抽出了一半进入乡兵营,每个营两到三名,营指挥使和副使也是从这些人中产生。

    保家军进入乡兵营的目的除了带好乡兵之外,就是全面推行三大条例,用条例进行管理,用条例进行训练,至于一些作战战术,则由吴玠统一部署。

    杨邦乂作为县尉,当然不能闲着,他的任务是负责乡兵的监管和调动,没有他和高峰,谁也调动了不乡兵。

    朝廷答应了二百匹健马的供应,来源就是北方的一个养马场,高峰自然要把它拿住,同时,他还以其它名义,暗中多买了一百多匹,这样就有了三百多匹好马。

    高峰并不满足,又找贾鸣等人从外地和国外走私了二百多匹,这样,他的马匹数量达到了五百多匹。

    拿出部分交给张白仁去繁殖,其余的全部交给了吴玠,让他培养骑兵。这样,一个五百人的骑兵营就组成了。

    步兵战法让吴玠去琢磨,高峰却告诉了吴玠一套新式的骑兵战法,那就是迂回战法。

    此战法为蒙古人发明,正是使用了此战法,蒙古骑兵才所向披靡,把疆土扩张到极限。

    迂回战法暗合老人家的战争法则,因此,高峰向吴玠解释战法时直接使用了那句指导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总之一点,就是始终与敌军保持一定的间距,通过马上弩箭射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正文 第398章 高家不衰

    任了一县之长,高峰自然要把高家作坊的大坊主之位让出,于是高有才作了大坊主。

    为了弥补高有才的不足,高峰让胡妞任了总管事,这个总管事权利很大,相当于后世的总经理,一些决策方面的她都有权利做出。

    当然,高家作坊的真正决策者还是他,只是他到了幕后。

    一年中,高家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借着发展之策大发横财。

    与赵念的合作让他赚了五十多万,加上零售和批发,纯利润已达百万之巨,这还是原有的几项商品。

    塑料的出现,结合沼气池的推广利用,又多了二三十万贯的收入,这还不算劣质玻璃、水泥和工程建设的收入。

    另外,还有一些合作项目:蜡烛、鞭炮、反季节作物、酒楼、香水和果酒等等,都有不菲的收入。

    整个算下来,高家作坊年收入近两百万贯。

    两百万贯,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全县的财政收入,所以高家才敢大手笔的拿出三十万贯来支持县府的发展。

    有了钱,高峰自然不会手紧,除了给工人增加收入外,还重点做了几件事。

    一是芒砀山再次加大投入,直至把它建设得如铁筒一般。这是他的后方基地,也是他的秘密集中地,必须做得可靠。

    二是全力支持教育学社。学社已搬到新校区,学生也招收了三百名,为此,学社向社会大力招聘各类人才,以充实教学力量。学社的那些组也全部组建成型,各类演艺活动面向开展起来,就是各类作品也层出不穷,俨然一种文化大繁荣的景象。

    学校办学的方针十分明确,就是注重实用性,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各种人才,特别是工、商、农、医、艺等人才较多,因而这里面的学生一经毕业,将能在各行业中工作。

    唯一可惜的是学社学生不参与科举,对于那些想参加科举的,学校也只能劝退,令他们改投别的学习场所。

    无论怎么说,教育学社已成为高家作坊的一个后方基地,其培养的人才,只要愿意,都可以与高家签定工作协议,这样,无形中对他们又是一种鼓励。

    高家作坊已成为一个香馍馍,也是县城的第一大势力家族,谁都知道里面的员工待遇高、福利好,想进去谋个差根本就不可能。

    实际上,高家作坊还真是缺人,生意越做越大,没有人手肯定是不行的,可是他们还是本着宁缺勿烂的方针选人。

    品性不行的肯定不要,能力不行的也不要,就是二者皆可以,也要进行比较,优中选优,最好的人才才能进入作坊。

    对于那些教育学社的学子,只要品学兼优,高家作坊还是开了方便之门。这些人都是按高峰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更合高峰的心意,将来作坊有没有活力,也全在他们身上,因而,高峰更愿意招取这些人。

    三是让宋二蛋和刘三狗向外秘密扩张势力,特别是南北两向和四大京城,一定要布好眼线。

    整个局势的好坏,各地的变动,高峰都要了如指掌,他可不想因信息不畅而再次吃亏。

    信鸽已培养出来,各地传递信息也采取了这种方式,现在就是高峰不出门,几天内的天下大势也基本能够了如指掌。

    高峰下一步的想法是渗入边境地区和周边各国,若能把那些信息再掌握,他就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四是生产一些武器装具。

    乡兵营成立,还是一穷二白,无兵器,无铠甲,就是一些军用物品也没有。

    对此,高峰当然不会让高家作坊给他们配备,他只是让县府筹措了一些简单的装具,只要能满足训练就行了。

    不配备不代表不准备,芒砀山的秘密基地已按兵力基数打造出来了一批新式军械,这些军械都是用新材料制作完成,而且是高峰一手设计的,一旦配备,战斗力绝对是一流的。

    凌雷的烟花已研制成功,高峰又交给他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烟花助推火箭,这一项如果成功,实际意义很大。

    按照高峰的计划,下一步还要研究起爆药、扩爆药和炸药,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当然,无论凌雷的哪一项研究,高峰都不会让它面世,更不会配备给乡兵,这是大杀器,不到关键时刻,他不会拿出来的。

    总之一点,高家作坊看似挣钱快,实则花钱也快,两百万到最后也就落个五十多万。不过,这些钱用来养作坊还是绰绰有余的,高峰倒不会为之想不开。

    高家作坊搞得再红火,最赚钱的一些项目如玻璃、合金材料等,高峰也没准备把它们拿出来,这些项目一旦出来,惹得不仅仅是民众的眼球,还有官府的眼球,他目前还没有能力压住阵脚,只能维持在实验室里。

    ……

    到了年底,高峰圆满地交上了一份答卷,这是他任知县一年,不,或者说只有不到三个季度的成绩。

    作坊正常运转,财政收入达到了预期,民众多了一些生财之道,而各家庭也殷实起来,更重要的是河渠的开通,来来往往的生意船只络绎不绝,俨然一个小开封的景象。

    外来客商的增多拉动了消费,整个县城的酒楼餐馆、息楼客栈经常都是满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物价上涨,最明显的就是地产的上涨。

    针对这个问题,高峰又有了新的规划,那就是在城外建设新区。虽然暂时还不能建新城,但那已是早晚的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新城建设之前科学布局,否则,将会留下一个烂摊子。

    无论怎么建,高峰首先考虑的就是修路。要想富,先修路。把城外的道路规划好,剩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