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此处,邓舍又敏锐的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其余诸城,有无军报?”
张歹儿在德川的军队,人马不过数千,还要留下守城的,不足以应付叛乱;洪继勋必然还会调动有其他各城的人马。毕千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不敢乱说,亲自前去扒了扒文档,回答:“没有。”
不用说,各城守将,知洪继勋为邓舍心腹,邓舍素来对其极其尊重礼遇;而邓舍不在双城的日子里,特别交代了军政诸事一概听洪继勋决断,所以闻命之下,都服从了洪继勋的调动,没有给邓舍来信。
邓舍下了堂上,来回疾走。
初时的震惊过去,细细寻思,张歹儿说的不错,双城女真人数目不多,有可能占一时的上风,但只要调度得当,不叫他们与海阳等地的女真故地连成一片,加上有各地久战悍卒的支援,平定的把握,至少六成。
邓舍微微放了点心,却道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他给了洪继勋决断军政诸事的权力不假,然调军何等大事,其诸城将军,竟除了张歹儿之外,没一个人来向他报告?
“一群莽夫!”
话音未落,帅府外马蹄疾奔,又送来两封军报。一来自平壤文华国,一来自罗国器。这稍微安稳了点邓舍的焦虑,翻开一看,果不其然,讲的都是女真叛乱之事。
只不过两封军报的语气不同,文华国粗枝大叶,简单地提了一句洪继勋调他出城向南,呼应定州,以此防备高丽人趁虚而入;通篇的主要意思,在宽慰邓舍之心。
罗国器的军报就不同了,非常符合格式,纯粹下属的恭敬口气。不但讲了女真叛乱的起因,据说挑事者一个叫赵小生、一个叫卓都卿,俱为早先蒙元任命的双城长官;不知怎的,与佟豆兰家族扯上了线,说动了他,策反了双城附近的万余女真人。
跟着详细讲了一遍洪继勋的应对措施。女真人并没有全部叛乱,有几个甲山迁移来的小部落,当时曾受过赵过的恩德,假装同意了叛乱,暗地里报知了洪继勋。
这就给了洪继勋提前准备的机会,他本待诱骗诸部落族长入城,一网打尽,城中却走漏了风声,叫佟豆兰得知。叛乱提前发动,好在城中军马不少,又有姚好古、钱士德的数百铁骑助阵,勉强挡住了女真人的第一波攻势。
城池至今未丢,算不错的了。
随后,洪继勋传檄各城,他的判断与邓舍相似,认为平定女真叛乱不难,难在如何防备高丽人突袭。所以,调动的军马,主要向南部集中,只有张歹儿、李和尚等几人的部下,被他调去双城,救援平乱。
正是一波三折,邓舍才放下的心,又被提起。他敏感的抓住了信中最关键的部分,喃喃道:“城中走漏风声?”洪继勋并非马虎大意的人,他定下的计策,必然十分精细,怎的会走漏风声?
他细细看了几遍,没见罗国器提及有没有抓住那走漏风声之人,原地转了几个圈儿,听见毕千牛一边问道:“将军,还要请赵过等来么?”
邓舍犹豫不决。
说实话,遭遇大变,他很想有个人帮他梳理一下思路,宣解一下压力。但,万一事与愿违,反而引起了军心浮动呢?他摇了摇手,道:“不,……容我再想想,再想想。”
当务之急,摆在他面前两个选择。要么即刻回师;要么置之不理,发军盖州。何去何从?一道两难的抉择。
当主观上委决不下的时候,不妨跳出自我,由客观来决定。邓舍转回案前,坐下来:“纸、笔。”
毕千牛铺纸、磨墨,邓舍执笔沉思。
回师双城,跋山涉水,需要十天到半个月,路途太远,回去怕也晚了。——他提笔在纸的左侧画了个叉。
盖州造势至今,一旦仓促撤军,良机难再不说,才入手的金、复州,怕也不得不白白再度让出。——他提笔又在左侧画了个叉。
双城无事则罢,若是不保。会出现什么后果?无非放弃关北,退入德川以西。拿关北与辽左相比,两者不啻天渊之别。关北贫瘠、辽左富庶;战略上来讲,关北自保之地,辽左却可攻守兼备。——他又在左侧画了个叉。
放弃关北,倘若高丽人趁机来犯,文华国、定州一线备战已久,短日内高丽人绝难奏效,又有平壤重镇。我军大可一鼓作气,先下盖州,随后回军,有足够的时间,击退来犯之敌。——他又在左侧画了个叉。
退军救城,胜利,保双城而已;不退军,打盖州,胜利,插手辽东。
邓舍猛然起身,他做出了决定:“毕千牛。”
“小人在。”
“今日军报,不得向诸军讲出;传令三军,加紧准备,陈将军大军回日,便是我出师盖州之时。”
第三十六章 变局(三)
婆娑巡检司距离盖州大约三百余里,中间经过开州站等地,有现成的站赤相连,道路顺畅,没有大的山地丘陵,也没有大的河流江湖。
陈虎找来了十几个向导,分入各军,各自在军前引路。三万多人不可能一起行军,比如赵过部,早已出城在外,因此按照预定的计划,各部分头行动,定下约期,五日后,在盖州南部会合。
整体的一个战场局势是这样的:
城内有高家奴的两万余人,城南有数千倭人,毛居敬在盖州城北;左李等部的叛军则更盘踞在毛居敬之后,距离盖州数十里外,一个叫做海州巡检司的地方,其地正处盖州、辽阳之间,扼制着南北交通要道。
……
数日后,各军抵达指定地点。在军法上,对失期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动辄砍头,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随后战事的展开。好在随着各军军报传来,邓舍放下了心,并无失期的现象。这得归功三条,一则路途不远;二则辽左地形方便好走;三则陈虎挑选的向导得力。
邓舍中军,营盘尚未扎稳,毛居敬的信使就到了。
邓舍传他进来,拿眼观看,见他风尘仆仆,盔甲上满是血污,大约半路上遭遇有元军游骑的拦截。
“路上不太平?”
“高家奴虽龟缩城中,城外十里内,却派了许多的游骑散兵,隔绝我军来往通道。”
“战况如何?”
“数日来,每日交锋不断,闻将军到,毛帅喜不自胜。特派小人前来,听将军的计划、安排,我军好做配合。”
这信使能言善道,几句话给邓舍送上了一顶高帽子,言下之意,毛居敬甘心以副手的姿态,来听从邓舍的调遣了。邓舍一笑,道:“毛帅所言,折杀本将了。……贵使请看。”
他展开地图,指点盖州周近,道:“我军三万余人,分为三处驻扎。左翼,为陈虎陈将军部,指在逼近、击溃倭人;中军在此;右翼为赵过赵将军部,中有许人、李靖部数千。中军加上右翼,合计两万余人,这是我军的主力,目标在看住盖州。
“贵使应该已经看出,我军的种种部属,一切皆按毛帅之前信中所指示而办的。如今部属已定,只等毛帅准备妥当,我军左翼就可以展开对倭人的攻势;同时,中军、右翼向前,请毛帅放心,我军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紧紧盯住盖州,确保毛帅突围成功。”
三言两语介绍完毕,邓舍问道:“不知这样的安排,毛帅满不满意?”
信使很满意,他满意,就代表毛居敬满意。因为他来之前,毛居敬显然有过交代的。他道:“我部随时可以突围,不用再给准备的时间。请问将军,贵部准备何时动手?”
困顿城下十余日,营中粮草将尽,毛居敬等不及了。就在邓舍抵达日前,他的部下中,很多人开始主动请缨,要求破釜沉舟。与其坐死城下,不如拼它一回。
毛居敬举棋不定,不敢冒这样大的危险;邓舍一来,真好比救命稻草。为将者切忌犹豫,前怕狼、后怕虎到如此的程度,难怪他早先打大宁,会败在张居敬、世家宝的手上。
邓舍沉吟片刻,道:“陈虎部才到,军队行军日久,得给他一天休息的时间,后日开战,……贵使以为如何?”
那信使自无意见,当下两人详细商榷,一步步定下了各个行动的具体时间,精确到了时辰。两军相隔甚远,又有元军游骑在中间活动,一旦开战,信使、军报肯定不可能来往自如,“约期而战”,就是这个意思了。
日期定下,正事就告一段落。
毛居敬做为关铎的嫡系、左膀右臂,与辽阳的联系必然十分密切,或许会有邓舍不知道的军情。盖州再紧,也无非边缘战事,核心仍在辽阳。邓舍问道:“辽阳局势,如今怎样了?”
他不问那信使知不知道,直接就问怎样。能代表毛居敬来与自己协商动手时间的,平日在毛居敬军中的地位一定很高,军机要事不会不知。
果然,那信使正心情舒畅,也不隐瞒,道:“好叫将军得知,辽阳的局势实在不容乐观。就在前日,纳哈出集中火炮,攻城一角,竟被他坍塌了城墙角落,要非平章大人亲自督战,险些就要城破了。”
攻城战中,集中火炮、投石机攻城一角,是自有火炮以来,就常被使用的一个战术。邓舍打双城时,也用过这一招儿。
他皱了眉头,距离辽阳太远,哨探往来不便,每次他得知的消息,往往已在数日之后,这个情报,之前还真是不知。城破一角,非常危险了。他问道:“辽西、广宁方向呢?刘、潘二位平章,有无援军开到?”
那信使忧心忡忡,道:“辽西鞑子反攻,刘平章抽不得身。搠思监大军蠢蠢欲动,据说其中一部已经攻向上都,我军留守上都的人马才只万余,前途堪忧;广宁潘平章不敢妄动,只在两日前,派了六七千人的一支援军,停驻辽阳城西三十里外。”
邓舍理解潘诚的感受,十万大军停在家门口,换了谁,也不敢妄动。稍有马虎,不是丢了广宁这么简单,连带辽西、辽阳一起受到影响。对红巾来说广宁、辽西、辽阳三地,就像是一个鼎,少了哪一个也不行。或许,这也是关铎没有逼潘诚救援过甚的一个原因所在了。
“如此说来,辽阳的救星,只在毛帅一人身上了。”邓舍踱步,问道,“军中士气怎样?”
“士气高昂。鞑子的狡诈,叛军的无耻,叫我三军愤怒;人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信使慷慨激昂,他自然不会说自家军队的坏话,他道,“只要将军击溃倭人,看住盖州;一日之内,我军必可破海州巡检司,生杀左李二人,用他们的人头,来祭奠阵亡屈死的将士。”
“好,甚好。”
邓舍拍了拍手,道:“酒来,为壮士送行。”
毕千牛取来一坛酒,给这信使及其部属数十人,一人倒上一碗。头顶烈日炎炎,旌旗、兵戈间,众人一饮而尽。那信使摔碗而辞,翻身上马,一行人踏起滚滚的黄尘,远远自去。
邓舍目送良久,毕千牛道:“将军,想什么呢?”
“他没有要求咱也一起,随军救援辽阳。”
“不好么?”
当然好,说明毛居敬识趣。但邓舍却从中感到了一种淡淡的冷漠,客气的隔阂。固然,他与辽阳红巾从未有过鱼水交融的时候,可也从未有过类似现在,完全不似自己人。怎么说,他们也同出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