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秦穆公想起梦中天帝的旨意,便不敢轻视胥臣的话。秦穆公问:“那何人适合做晋君呢?”胥臣说:“当是公子重耳。他重瞳,乃是天生君主之相。如果君主您扶持公子重耳为晋君,那么公子重耳定会年年与秦友好。”此时,秦穆公觉得既然是天命,就不能再按当初公子嬴絷建议的不立贤德重耳而改立平庸晋君的策略行事,于是晋重耳成为秦穆公干涉晋国内政的国君人选。
秦穆公当即派公孙嬴枝与胥臣一同赶往楚国,迎接公子晋重耳。晋重耳听说秦国要帮助他返国,喜出望外,就向刚刚相识的楚成王辞行。此时,楚成王因不讲信义囚禁宋襄公、不讲仁德夺取郑文公两妾而在诸侯国中引起一场信任危机。为摆脱四面凄风冷雨,求得诸侯支持,楚成王设宴隆重款待晋重耳。
怎么可以再嫁
宴会上,有舞有乐,并且献酒九次,菜肴无数,这分明是周天子款待诸侯的礼节。公子晋重耳想要推辞,狐偃悄悄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公子您还是接受吧。一个逃亡在外的人,竟被无道楚王用对待国君的礼节来接待,若不是上天有灵,谁会使他有这样的想法?”酒到畅酣,依旧改不了贪心的楚成王问晋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为君,将来怎么报答寡人呀?”晋重耳说:“珍珠玉璧、象牙兽皮,贵国多着呢,我还能用什么来报答大王呢?”楚成王又问:“尽管这样,你究竟用什么来报答寡人?”晋重耳说:“如果托大王的福,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中原剑矛相见,那晋军就退避三舍。如果还得不到大王的宽大,那就左手执鞭,右手执弓,跟大王较量一下。”当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九十里。楚成王听晋重耳此说,不禁哑然。楚国莫敖成得臣在旁,大声对晋重耳喝道:“楚王奉你为上宾,你安敢出此妄言?”楚成王见此,忙命成得臣退下,宴会很快结束。
成得臣不甘心,又拜见楚成王谏道:“重耳,世之贤主;随从,皆有将相之才。倘使其归国,如鱼得水,它日必成楚之大患。今日,其羽翼未丰,且在我国境内,宜当速处之!”最近一直受各国诸侯讥讽的楚成王心里胆怯,不敢听从成得臣建议,对他解释说:“上天将要使他兴起,谁能够废掉他?违背上天,必然有大灾。”成得臣奏道:“如果不杀重耳,那么一定要把狐偃、赵衰、希轸这些随从留下来。”楚成王说:“这不合于礼呀。”成得臣便不再吭声。
第二日,楚成王派人护送公子晋重耳等人以及秦国公孙嬴枝去往秦国。
秦穆公听到公子晋重耳前来的消息,喜形于色,亲自到郊外迎接,请入馆舍,礼节十分周到。秦夫人伯姬,也敬重哥哥晋重耳,痛恨晋圉,便劝说秦穆公把怀嬴嫁给晋重耳为妻,以结婚姻之好。秦穆公也同意,便叫夫人伯姬告诉怀嬴。怀嬴说:“女儿已经嫁给公子晋圉,怎么可以再嫁?”伯姬说:“公子晋圉不会再来了!公子重耳贤德,得道多助,一定能回国为君,那时你就是晋国的夫人,秦、晋两国可以世世代代友好了。”怀嬴沉默了许久,说道:“真的如此,我为什么吝惜自己,而不成就两国友谊呢?”秦穆公就派公孙嬴枝去找晋重耳说和这婚事。
不敢娶侄媳和外甥女
公子晋重耳和晋圉是伯侄关系,怀嬴是自己的侄媳,另外怀嬴又是自己外甥女,晋重耳认为有伤伦理,便推辞这门亲事。赵衰闻听,连忙劝道:“我听说怀嬴美丽而且有才,秦君和夫人都钟爱她,不娶秦女,就无法得到秦君的喜欢。欲人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从已,必先从人。得不到秦君的欢喜,却要用秦国的力量,这是不能实现的。请公子不要推辞!”晋重耳说:“同姓结婚,还要避免,何况是伯侄、舅甥关系呢?”胥臣说:“从前黄帝和炎帝,都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黄帝生在姬水,炎帝生在姜水,所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姬、姜同族,却世代通婚。尧是黄帝第五代孙,而舜是黄帝第八代孙,尧的女儿是舜的祖姑母,但尧把她嫁给舜,舜没有推辞。古人婚姻就是这样。另外,要娶他所抛弃的,并不是夺他所爱的,这有什么妨碍呢?”晋重耳犹豫不决,便和狐偃商量:“舅父认为可以吗?”狐偃反问道:“公子要回晋国,是要侍奉晋圉呢?还是要取代晋圉?”晋重耳并不回答,狐偃又说:“如果公子要侍奉晋圉,怀嬴就是国母;如果要取代晋圉,那么怀嬴就是仇人的妻子,这还有什么可问的呢?”晋重耳还是觉得羞愧,赵衰劝道:“要夺取他的国家,何必考虑他的妻子?成大事的人不会拘泥小节。公子您现在不答应,后悔就来不及了。”晋重耳这才拿定主意,公孙嬴枝回去向秦穆公复命。
公子晋重耳选择吉日,在馆舍中成婚,秦穆公精心挑选宗亲之女四名为陪嫁。怀嬴貌美无比。晋重耳喜出望外,全然忘记周游列国道路上的饥苦。
二人成婚后,秦穆公在宫中设宴招待公子晋重耳。重耳请狐偃同行,狐偃说:“我不如赵衰那样有文采,请公子您让赵衰跟随赴宴吧。”晋重耳便与赵衰二人到了秦宫,秦穆公盛情招待。喝到兴致处,远处传来高亢尖锐的黄鹰鸣叫声,重耳闻听,即席赋《诗经》里的《沔水》这首诗——
飞隼飞隼,载飞载止。沔水沔水,朝宗于海。
公子晋重耳用海比喻秦,把己比成河,暗示自己来投靠秦国,希望得到秦国的支持,帮助自己回归晋国。
重耳是天上的雄鹰,应该飞翔蓝天了
秦穆公一直善学好问,熟悉《诗经》,当下已明白晋重耳之意,随即赋《诗经》里的《六月》这首诗来作答——
六月栖栖,兵车齐整,兵强马壮,大旗飘扬……
吉甫出征,以佐天子……
该首诗是说一百五十年前,周朝的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征伐西戎北狄,打败敌人、胜利还朝的史事,暗示秦国会帮助晋重耳归国。赵衰是聪明且有学问的人,立即起身说:“请公子重耳拜谢秦君恩赐!”晋重耳马上退到阶下,叩头拜谢,秦穆公走下一级台阶辞谢。赵衰说:“君用尹吉甫辅佐周天子的诗篇教导重耳,重耳岂敢不拜?”晋重耳也说是。这是天空中传来黄鹰的鸣叫声,秦穆公说:“公子重耳是天上的雄鹰,应该飞翔蓝天了!”这几人都很兴奋,大醉而归。
话说狐毛、狐偃兄弟二人,跟随晋重耳在秦国,忽闻父亲狐突被晋圉害死,捶胸大哭。赵衰、魏犨等人都来安慰。此时,赵衰、魏犨等也都收到了赵氏、魏氏等族人依晋怀公之命劝他们回国的消息。赵衰说:“人死不能复生,伤心有什么用?我们一同去见公子重耳,商议归国大事。”魏犨说:“我们这就杀奔晋国,赶走这个小虐君。”狐毛、狐偃二人强忍眼泪,同赵衰、魏犨等来见晋重耳。
晋重耳刚刚知晓外祖父狐突被害,便对狐毛、狐偃说:“二位舅父不要悲伤,我回到晋国后,一定替外祖父报仇。”晋重耳又对赵衰、魏犨等人说:“你们不必为家族担心,我们这就回国。”晋重耳立即驾车与赵衰等去见秦穆公,诉说晋国的最新事情。秦穆公说:“这是上天把晋国交给公子,机不可失!寡人理当帮助你。”赵衰代替晋重耳答道:“秦国如果关怀公子,现在就动手吧!”秦穆公答应了赵衰。
晋重耳告辞回到馆舍,还未坐下,就有晋国人前来。这人叩拜后说:“我是晋国大夫栾枝之子栾盾。因新君晋圉性情多疑好杀,百姓怨声载道,群臣心中不服,我父亲特派我秘密来这里拜见公子您。”晋重耳连忙请栾盾坐下。栾盾继续说:“新君晋圉的心腹只有吕省、郄芮二人,虢射已亡,韩简等一班老成持重之臣都被疏远不用了。请公子您不必担心,我父亲已经和众人约定,秘密准备兵甲,只等公子您一到,便为内应。”晋重耳大喜。两人聊了一会后,栾盾便告辞回国准备。
回国事大,晋重耳不由对天祷告。祷告完毕,晋重耳依据《周易》中的占卜术,用蓍草占卜,得上上卦。狐偃见此卦,叩头祝贺说:“这卦的意思是‘为天地准备筵席,小往大来。’这是最好的预兆。公子这次行动,不只是得到国家,还会成为列国霸主。”晋重耳便把栾盾的话告诉了狐偃,狐偃说:“事不宜迟,公子明日便向秦穆公请求发兵。”
做人应当饱不忘饥
第二日,晋重耳又入秦宫求见秦穆公。还没说话,秦穆公就说:“寡人知道公子你急于回国,我们已经安排妥当,寡人要亲自送你到黄河岸边。”晋重耳拜谢而出。邳豹听说秦穆公要送晋重耳回国,便请求效力,秦穆公答应了。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出动大军,率上卿百里奚、公子嬴絷、公孙嬴枝等护送晋国公子重耳前往晋国。他们到了黄河西岸,秦穆公便分一半人马继续护送,自己留下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秦穆公与晋重耳二人下车,依依不舍。此时,秦穆公又想起了昔日晋夷吾、晋圉忘恩负义的酸事,他顿了顿,哽咽着对晋重耳说:“公子回到晋国,可别忘了寡人啊!”说着流下眼泪来。晋重耳拜谢说:“重耳屡遭苦难,知道恩情的重要,怎么会忘记呢?”秦穆公将晋重耳扶起,将他送到船上。
上船的时候,负责行李的壶叔、介子推把随行物品一一搬到船上来。这壶叔、介子推忘不了过去逃难时吃过的苦,把剩下的饭莱、穿过的旧衣全都搬上去,一样也舍不得扔。公子晋重耳这班人饿过肚子,要过饭,也喝过野菜汤,晋重耳都很苦难,管供应的壶叔、介子推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晋重耳瞧见壶叔、介子推这副穷酸样,哈哈大笑说:“你们也太小家子气了!现在我们就要回国了,要什么有什么,这些破破烂烂的还要它干吗?”说着就叫他们把这些东西全撇在岸上。颠颉、狐射姑等人听晋重耳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刚才帮壶叔、介子推太可笑了,都说:“公子就要回国了,一旦做上国君,我们都是有功之人,荣华富贵享受不尽,怎么还露出这份穷相?”大伙七手八脚地把这些破烂撇在岸上,有的干脆扔到黄河里。
狐偃看到他们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就想起晋惠公杀里克、邳郑的事,于是对晋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内有臣民支持,外有秦国相助,我挺放心。我多年跟随您在天下巡行,犯了不少错,我想留在这儿忏悔养老。”晋重耳愣了,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我们在外边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么说不去了呢?”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多少也有点儿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就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剩菜、旧衣,还带去做什么呢?”晋重耳听了,脸霎时红了,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存着享乐的念头。他流了眼泪,向狐偃道歉说:“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你们的功劳我更忘不了,我可以对天起誓!”他立刻吩咐壶叔、介子推等人再去把破烂东西搬上船来。颠颉、狐射姑等人知道了做人应当饱不忘饥。狐偃他们没话说了,就随着众人登上船,晋重耳等与秦穆公一行挥手作别。